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马勇:五方面建议推进双碳背景下的大气治理取得新进展

中国绿发会
原创
长期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收藏

2021年12月15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工作委员会结合“双碳”战略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组织召开PM2.5&CO2论坛,邀请20余位院士、专家共同参会,就如何维持产业稳定,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协同减污降碳,改善大气质量,实现“冬奥蓝”甚至全国各地长期的更多的蓝天白云等相关话题进行研讨交流。现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马勇的总结发言内容整理分享如下:

感谢今天一整天各位专家的精彩演讲和分享,让我们对大气治理,特别是减污降碳的领域有了深刻的认识。结合专家的发言,我想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感想,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是交流了观点。19位院士专家围绕减污降碳的主题,广泛深入探讨了双碳背景下的大气治理政策、人才与创新技术,涉及空气质量安全、余热回收、PM2.5超标原因、行业低碳转型路径、绿色低碳发展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和大气治理创新技术等议题,专家对话交流深入而富有价值。特别是宋国君教授首次发布《PM2.5超标的排放原因诊断研究案例》,认为CPM(可凝结颗粒物)是PM2.5超标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治理的建议。

二是分享了实践。与会专家结合各自领域,分享了大气治理的思路和具体实践,特别是来自一线的7位企业实体代表的技术应用,很有代表性,对推进减污降碳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是增进了共识。我们对雾霾成因的研究和技术推进,持续得到相关专家研究观点的科学验证支持。CPM、氨和水蒸气问题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贡献雾霾形成已成为客观现实,亟待重视解决。

四是实现了价值。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工作委员会已连续举办了6次会议讨论,始终致力于为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促进低碳发展搭建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在这些会议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实务界已就PM2.5构成、雾霾成因、减污降碳协同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并陆续推出创新观点和实践,这正是我们举办会议的价值所在。

五是传播了理念。今天的会议,截至目前,绿会融媒直播已有近6万人参与观看讨论。我们落实中央碳达峰碳中和的部署要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得到社会的较高关注和响应。

以上是我对本次会议的一个基本感想。借这个会议总结的机会,我也再谈几点建议。

第一,建议尽快将CPM作为大气污染控制的指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今天很多专家都进行了探讨,分享了观点,而且很多企业代表,就他们在具体的治理当中,对CPM的一些基本态度,应该说急需得到有效的应对和治理。

同时,为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要求的2035年生态环境要实现根本的好转的目标,大气治理肯定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所以要将CPM作为污染控制的重要指标,这也为生态环境实现根本的好转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议修改大气污染排放的标准,规定CPM的限制,做到有规可循。在大气污染治理刻不容缓的前提下,具体操作层面,我们可以先行先试,选择一些地方做试点,再总结最后推广实施。

第三,建议慎用大气污染控制的极端措施。应该鼓励企业创新或者运用新的技术来实现绿色低碳的发展,不能简单的限产和关停。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之下的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发展经济,要将绿色低碳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这就需要企业界在这一方面做出很好的推动。如果说我们大规模或者频繁的去实施一些极端的限产、停产的措施,可能会对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第四,建议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特别是余热回收利用。今天江亿院士对余热回收利用进行了精彩的分享,而且我们也从中看到巨大的价值。他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统计的数据,给我们展示了余热回收利用巨大的空间,能够给我们能源的利用,甚至是能源革命带来深刻的影响。既降低了碳排放,又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鼓励推动。

最后,再次呼吁相关的决策机构,高度重视专家意见和实践案例,尽快推进我国大气治理取得新的进展,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谢谢大家。

文/留梦 审/Cherry

评论
中国科普N
太师级
阅读
202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