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蓝鱼!大蓝鱼!!”
1938年11月23日,当尼琳号(Nerine)在南非东南角的查朗那河(Chalumna river)捕鱼作业时,所有船员被一条不可思议的大家伙惊呆了。它身长大约1.5米,重50多公斤,鱼身宽阔,全身透着宝蓝色,还有着类似陆地动物肢体的鱼鳍。船长亨德里克·顾森(Hendrik Goosen)表示,他捕了半辈子鱼,都没有见过外形如此诡异的鱼。
矛尾鱼的生前想象图 | JaffaFalcon / Wikimedia Commons
于是顾森船长立马电话了老朋友,一位在南非开普省东伦敦博物馆工作的女馆员——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迈(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问问她有没有兴趣看一件前所未见的“活宝”。当时东伦敦博物馆还只是一家小博物馆,在得到这件意外发现之后就大不一样啦。
世纪发现“大蓝鱼”
即便船长把这条“大蓝鱼”当心头肉一样保存,当到达东伦敦博物馆时,玛罗丽还是心中一阵疑惑,传说中的宝蓝色已经荡然无存,大蓝鱼已经变成了“大黑鱼”。最后在全体船员信誓旦旦的承诺下,玛罗丽才相信这条怪鱼并非伪造品(在当时,用拼接动物标本当成新物种、瞒天过海的行为屡见不鲜)。
于是玛罗丽即刻联系了鱼类专家詹姆斯·史密斯(James Smith),可惜史密斯在外地准备过圣诞节。而当史密斯来到博物馆时,这枚独一无二的标本已经腐朽不堪,不过在专业的生物学家眼光之下,史密斯还是做出了判断——这的确是一种从未发现的新物种,并且可能是非常古老的原始鱼类!
这种古老怪鱼的标本,藏于Nante自然博物馆 | Daniel Jolivet / Flickr
于是史密斯以玛罗丽 Marjorie 和怪鱼发现地查朗那河 Chalumna 之名,分别定为这条怪鱼的属名和种名,这就是后来的鱼中“活化石”——西印度洋矛尾鱼 Latimeria chalumnae,也称作拉蒂曼鱼、拉蒂迈鱼。
古老的活化石
现代地球上生活的陆生脊椎动物,又叫四足动物(Tetrapoda),都是由远古鱼类经历了一段不可思议的“登陆”历史演化而来。
远至4.23亿年前的志留纪,当时出现了一个叫做肉鳍鱼(Sarcopterygii)的类群,和现在常见的大部分鱼类不一样,它的鱼鳍并非扁扁的一片,而是更像一个长了鳞片的“大肉臂”。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肉鳍鱼中一支“总鳍鱼类”开始用鱼鳍辅助行动,环境的压力让它们逐渐往陆地的方向走去。最终在这个类群里出现了我们四足类动物,包括当今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总鳍鱼类的提塔利克鱼Tiktaalik | Eduard Solà / Wikimedia Commons
矛尾鱼有很大的鳍柄,内有骨头和肌肉,外观类似陆地脊椎动物的肢体 | Citron / Wikimedia Commons
四足类的四肢是由肉鳍鱼的两对鱼鳍演化而来,基因模板如此,注定了我们只能有四肢,人类如此,蜥蜴亦如此。不可能出现哪吒一样的“三头六臂”,或者六个翅膀、四条腿的“肯德基怪物鸡”。
在这些肉鳍鱼中,腔棘鱼(Coelacanth)较为特殊,大部分物种都是化石,只有两个现生物种。它们大多数有一个矛状的尾巴。腔棘鱼大约在4.1亿年前的早泥盆世出现,我们一度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腔棘鱼就和传统意义上的恐龙一并灭绝。让人瞠目结舌的是,1938年赶在平安夜前出现的这条矛尾鱼,正属于“灭绝”了6500万年的腔棘鱼类!
侏罗纪时期的腔棘鱼化石 | Hetmanber / Wikimedia Commons
漫长的童年
如果说矛尾鱼的世纪闪现让科学界惊讶,对它们的种种研究结果更是让人类大跌眼镜。当人类最早发现矛尾鱼时,就认为它可能寿命很长,也许有50年。这个想法没错,只是大大低估了“寿命很长”的时间。
2021年6月,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的文章表明,通过研究12件博物馆收藏的西印度洋矛尾鱼的标本、检查它们身上鳞片的环状钙结构(类似树的年轮),科学家发现,这些“史前鱼类”的寿命可达100年。
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矛尾鱼要花上一半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达到性成熟,雌鱼可能是50年,而雄鱼甚至达到了60多年。很难想象,这样一种古老的活化石鱼,在一生的大多数时间中,都还是未成年的鱼宝宝呢。一条矛尾鱼宝宝从受精到生出娘胎,更是要经历长达5年的孕期!
矛尾鱼的胚胎 | Citron / Wikimedia Commons
科学家的推测是,长寿和性成熟缓慢,可能和矛尾鱼极其低耗的新陈代谢有关。当矛尾鱼成年的时候,它们的体长可达2米,重达100公斤,成为一条不折不扣的稀世“大锦鲤”。不过,在长寿方面,比起小头睡鲨,矛尾鱼也只能算是青春美少鱼。
惊奇接踵而来
奇异又具有重大演化学意义的西印度洋矛尾鱼,吸引了无数学者的研究,也因此产生了许多“花絮”。
在1938年发现第一条西印度洋矛尾鱼之后,大家都想再找一条更为完整的标本,然而这一等却是14年,第二条西印度洋矛尾鱼却是在1952年才被发现。如今,西印度洋矛尾鱼被定为极危级。
1997年,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发现了另一种矛尾鱼——印尼矛尾鱼(Latimeria menadoensis),它比西印度洋矛尾鱼略大,两者大概在2500万年前分道扬镳。我们得到的印尼矛尾鱼标本极少,比西印度洋矛尾鱼更加罕见。2011年,在印尼北苏拉威西省附近海域捕到一条印尼矛尾鱼,次年由印尼和日本科学家合作研究。在它的胃里,居然发现了塑料包装袋,可见人类对古老地球环境的影响到了什么程度。连客观理性的科学家们,对此都表示“感到非常悲哀”。
在古老的矛尾鱼腹中发现了现代塑料 | The Palestinian Biological Bulletin (2019)
过去人们曾以为,矛尾鱼是和四足动物最接近的鱼类。然而后来,基因组测序和化石记录表明,其实肺鱼和四足动物的关系更为密切。
如果你对这条1938年打开人类新认知的“大蓝鱼”感兴趣,可以去南非东伦敦博物馆一探其真身。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博物馆,也有一具西印度洋矛尾鱼的标本,是科摩罗(Union des Comores)1982年赠送给中国政府的珍贵礼物。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