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家有老漂族 怎样将他乡变故乡

医师报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关注医生、聚焦医事。
收藏

在我国,有很多漂泊的群体,如北漂、上漂……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漂泊群体——“老漂族”。根据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我国人口共有141178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人,占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占13.50%,标志着我国已完全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而据另一项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流动老人将近1800万,其中专程到异地照顾晚辈的老人比例高达43%。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委、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杨艳杰教授介绍说,老漂族,就是那些为了帮助儿女照顾小孩、离乡背井、到子女工作城市去生活的老年人。在老家的亲友看来,“老漂”们住进了富丽繁华的大城市,高楼大厦,摩肩接踵;商场超市,鳞次栉比,吃香的喝辣的,非常令人羡慕。可对“老漂”自己而言,生活更多的是局限于家庭,远离故土和老亲旧友,脱离了自己原有的朋友圈、亲友圈,没有鸡犬相闻,不再邻里守望,诸如此类,都是他们要面对的情感考验。一些老人觉得晚年特孤独,不由得发出“大城市再好也是异乡”的感叹。

尽管艰难,但老漂们仍然咬紧牙关,“子女在外面挺不容易,我过去还能搭把手,再不适应也得坚持!”于是,“老漂”便成了许多父母越来越无法避免的选择。他们就像是扎根故土的老树,将自己原本扎得很深的根基,硬生生地连根拔起。

老漂族充满坎坷的异乡生活

现实中,有一部分老漂们并不是夫妻结伴到外地照顾孙辈的。当妻子年满50退休,正好赶上自己的子女有了下一代,因而退休连带着“换工作”。而自己的老伴一般都比自己晚退休5到10年,因此成为“留守”的一方。“牛郎织女”的无奈分居,因而成了老漂族真实的写照。

中国教育学会课题《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问题研究》中显示,城市家庭中,为参与儿童教养而“老漂”的祖辈,夫妻共同流动的占59.4%,女性单独流动的达34.8%,男性单独流动的为5.8%。身处陌生环境,人生地不熟,“他乡无故知”,甚至连对门住的是谁都不清楚,更谈不上什么社交圈……老漂族们的日子,变得寂寞、空落而程序化。很多老人如此表白,“交朋友这事儿,我压根就没考虑过。”

杨艳杰教授分析指出,老漂们普遍认为,没有朋友的原因一是没有更多的时间出门;二是家里的事需要有人打理好,把孩子带好,把日常事情安排好,家庭团结和谐,能够跟子女配合好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因此,老漂族的生活非常呆板单一,从早上起来做饭、洗衣、买菜、看孩子,到晚上早早躺下,第二天周而复始,老漂族的日子似乎始终在画一个大大的“圈”,但是没有朋友圈,缺乏娱乐和精神慰藉,加上陌生环境难以适应,因而越发思念故乡,内心苦闷无处排遣。

看病难:“我的医保在老家”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身体素质下降,医疗需求变高。老人一旦罹患大病,在没有医保的情况下,对于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都是沉重的负担。不管是常用药物还是日常的医疗服务,都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离开家乡的最大风险是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交往与熟人熟地等社会支持系统脱离,导致养老风险被无形放大。

杨艳杰教授介绍,由于大部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都在老家,离乡后在异地没有医保,因此老漂们担心去医院,更怕住院。受政策限制,他们难以在新城市中完成医疗费用的报销服务和养老金的提取服务,他们不敢生病,不敢看病。

遭嫌弃:自己变得啥都不是了

子女成家立业,拥有自己的生活,老漂们再次“介入”,显得格格不入。杨教授说,彼时孩子小的时候,都是以父母为主导,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一手安排的。此时父母的主导身份被更替,子女换成主导,子女是家的主人。

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等方面发生碰撞,买菜做饭的习惯不相符合,养育孙辈的理念也不一致,与邻里相处的分寸也不对……老漂们慢慢感觉到悲凉,本想给子女出谋划策替他们减轻负担,到头来自己却变得“什么都不是”,被子女嫌弃,以至于一些老人第二次“离家出走”。

如何还老漂族一个美好的晚年?

两代人发生矛盾时,许多人要么指责子女不感恩,要么埋怨老人太敏感。杨艳杰认为,要想解决好这个矛盾,不能要求单方面改变,需要老人、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协同解决。

老人方面:老漂族应逐步转变养老的传统观念,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有关异地养老医疗的政策规定及其相关流程等,维护自身的社会保障权;也可以采取志愿服务的形式,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文教卫生等活动。其次,践行健康老龄化理念,要积极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了解更多的风俗民情,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后,培育积极老龄观,要多与子女、孙辈沟通,学习新鲜事物,缩短代沟,提升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子女方面:子女要表现出足够的包容和体谅,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多花时间与老人沟通,给老人足够的关注。子女要换位思考,给老人一个适应的过程,并帮助老人熟悉社区环境,教会老年人在城市生活的技能,同时保持合理的界限,给各自独立的空间。互联网飞速发展,新生科技事物众多,老年人表现出更多的科技恐惧,子女应抽出或安排固定时间,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增强老人的时代参与感。

社区层面:社区是老漂族最先且会长期接触的场所。社区应帮助老漂们建立良好的心态,提高幸福感。首先,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主动与人交流,构筑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老漂族建立和重构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找到自我的价值感。其次,社区要加强老年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增进老年人的健康素养。三是注重心理健康服务。通过举办心理沙龙、专家讲座等,使老漂族获得理解和支持,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能,同时改善老年人的旧有观念,促进家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社会层面:着力解决老漂族的后顾之忧。首先,政府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给予老漂族公共服务的同城待遇;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简化异地就医报销流程,并建立福利政策的共享或异地办理平台。其次,发展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大数据、云服务等融入智慧助老平台和城市社区治理平台。防止因户籍问题产生各种不便,而且在政府层面也要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最后,加强托幼服务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化婴幼儿托幼服务,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社会化婴幼儿抚育服务,一定程度上为老漂族减轻负担。

(衣晓峰 郭伯堂)

短评:当今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各方面建设正日新月异,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老年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成果的享用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诸方面,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深远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要不断完善老龄人口及老年流动人口相关制度设计和政策举措,着力解决老年人在养老、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参与等角度的现实需求问题,激发老龄社会活力,切实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给老人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最美夕阳”。

杨艳杰教授简介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黑龙江省重点智库首席专家,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兼任教育部心理学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心理学分会会长等多个学术职务。

长期从事抑郁症和重大突发事件心理研究与干预工作,在公共健康和职业心理健康研究方面有较大贡献。担任黑龙江省省委组织部和纪检监察委干部培训特聘专家,多次在中央党校、省市领导高峰论坛和国家部委培训班授课,作为特邀嘉宾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有较大社会影响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学术奖励20项;主编及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及著作20余部。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担任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与全省100多位余专家为公众及新冠患者、密切接触人群进行心理干预,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日,由上海张文宏教授担任课程组长,杨艳杰教授等全国知名专家担任主讲专家的大型公益课程《突发性疫情认知、防护与思考》,成为全国高校学生线上热选课程,全国选课大学生达到100多万人,深受喜欢。

曾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08“感动龙江”年度人物和龙江最美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评论
smxh676
大学士级
践行健康老龄化理念,要积极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了解更多的风俗民情,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2022-01-01
科普要发达
大学士级
控制疫情,严防输入。
2022-01-01
科普有我,张庄初中。
太师级
老漂族应逐步转变养老的传统观念,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202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