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幽门螺旋杆菌的那些事!

李雷
原创
中科院生物学博士。擅长生物、医学、健康。年更新近300图文
收藏

近日,据媒体报道,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第15版致癌物报告,其中新增了8种致癌物。包括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被列为明确致癌物、三氧化二锑被列为合理怀疑的致癌物,以及6种自来水消毒后的卤代乙酸副产物被认为具有致畸、致癌副作用。

其实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大家都已经了解很多了。但是幽门螺旋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却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可以说某种意义上胃幽门螺旋杆菌是这些年来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最颠覆的一次。为什么这么说呢?

颠覆性在于:

1,颠覆常识

2,获奖者身份太低(这也是他们成果不被认可的重要原因)

我们说一下这个胃幽门螺旋杆菌。

01,胃幽门螺旋杆菌的一波三折

一直以来,对于胃病,大家都认为是胃受到了损伤,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胃损伤?医生们会说很多原因,比如饮食不规律,压力,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等和胃酸过多导致胃粘膜损伤等等。

然而,大家很少考虑细菌的因素。哪怕细菌对人类疾病的贡献早在150多年前就已经由巴斯德他们等人发现了并让弗莱明拿了诺奖。

哪怕明明知道胃和肠道紧密相连,而且肠道中有大量的微生物!

why?因为胃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坚信胃里面是不能生存细菌的,因为胃液的ph值太低,大概是1-4左右;而且本身属于强酸。

虽然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发现世界上存在耐酸菌,但是很多耐酸菌本身要不属于古菌,要不比较特殊,因此大家不太认可这些菌会出现在人类体内。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菌的发现过程

1875年,德国的解剖学家发现了胃黏膜有螺旋样细菌存在,他们试图分离培养这种细菌,可惜没能体外培养成功,慢慢的就被人们淡忘了。
1893年,意大利的Giulio Bizzozero博士也观察到胃黏膜表面有一种螺旋状的细菌存在,可惜,他没有更进一步研究它。
1899年,波兰的Walery Jaworski从灌胃液中发现了螺旋状细菌,他称之为小皱弧菌。他猜测这个细菌可能是胃炎的致病因。这是世界第一个提出此学说的人。此说甚至被收进当时的胃病手册。遗憾的是,他是用波兰语发表的文章,没引起足够重视。(可见,学好外语多么重要)
20世纪的早期,陆陆续续,世界各地的医生或学者都发现了胃黏膜表面的这个螺旋状的细菌

但是一篇1954年的论文终结了这种讨论:

Palmer E D. Investigation of the gastric mucosa spirochetes of the human[J]. Gastroenterology, 1954, 27(2): 218.

Palmer E D检查了1180个胃黏膜标本,没有发现这种细菌的存在。这篇文章发表在著名的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给幽门螺杆菌泼了当头一瓢冷水,这个杂志在肠道领域属于那种一言九鼎的期刊,基本上他都说没有了,那么,大家就别逼逼了。

看,我就知道这东西本来就不能存在于胃酸中!他们那些发现者估计十有八九是污染了肠道微生物,毕竟技术不发达嘛 23333。

02,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而,峰回路转,在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时候,竟然有人去烧冷灶。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在祖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哈哈,神插入)……

的确是同一年,在中国南海的南边,澳大利亚病理学家Robin Warren又一次在病理标本中看到了这个细菌,然后他找到了他的另一个年轻的内科医生Barry Marshall,两人合作进行研究。

他俩做了很多标本,发现胃中的确存在这种菌。而且,进一步的,他们想着,既然存在这种菌,而且和疾病有关,那么是不是杀死这种菌就可以治疗胃病呢?他们做了个实验,给一个80多岁的老胃病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过,两周后,这个患者痊愈了。于是Marshall十分兴奋,感觉exciting,他决定在实验室培养幽门螺旋杆菌。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他培养了好几天,都没有培养出来,那么就无法用这个菌去进一步做实验啊。好纠结。直到1982年圣诞节,他把菌培养起来,然后无比失望地回家过节了,反正也没戏。然而奇迹就在这一刻发生了。休息到第五天,他的助手打来电话(我估计要是没有电话,他估计会休息一个礼拜),告诉他实验室培养出来细菌了!

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可见,休息是很关键的,告诉老板休息一周,拿诺奖。

于是Marshall和Warren无比兴奋,他们觉得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成为了老司机,于是去参加各种会议,试图向大家展示新的研究。

然而,他们遭受的却是无数的白眼和鄙视。有的医生认为,这俩小医生,还拿着学生卡就来老司机这里逼逼,无聊;有的医生觉得,你们这个发现啊,十有八九是错的,胃病怎么会和幽门螺旋杆菌有关呢?你考虑过胃酸的感受吗?

折腾了两年,去皇家澳大利亚医师协会年会,没人相信;去找医药公司,没人搭理(虽然有一家小小的药物公司给了点赞助,但是没当回事)。

1983年,他们在布鲁塞尔的国际微生物学会发表了自己的研究,在场的微生物学家们被惊呆了,然后他们拒绝了他~~~~hiahiahia~~~~。

到处被鄙视的结果,让Marshall十分angry!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哈哈哈,当然不是自杀,他决定拿自己做实验,真是勇士啊。他把自己培养的幽门螺旋杆菌喝了,然后,他开始腹痛呕吐(估计是吃坏肚子了),10天后,他做了个胃镜,证明他的胃中的确存在大量的幽门螺旋杆菌,而且,他得了胃炎。

这种勇士的行为,活生生地证实了这一科学发现。你以为这就OK了?NO!

他的结果,依然不被认可。我们可以想象他的苦闷,发现成果,没人理;演讲内容,被人笑;舍身实验,被埋没。

备受伤害的Marshall决定离开澳大利亚这块伤心地,他移民到了美国。同时,他意识到了没有知名度的可怕,于是他开始在网络上写答案,额不,在美国的科普杂志比如《读者文摘》上撰稿。当然了,他也学会了传媒大法标题党之类的。

比如,“科学家舍身实验,治好了胃溃疡”;“不转不是美国人(噗,你本身是澳大利亚人嘛)”

最终,他的科普得到了重视(所以朋友们,不要放弃治疗哇)

1989年,这个细菌被正式命名为幽门螺旋杆菌(距离发现已经10年);

1994年,美国NIH发表了新的指南,承认大多数再发性消化性溃疡可能因幽门螺杆菌所致,建议使用抗菌素治疗。

2005年,他俩拿了诺奖。

Marshall:Everyone was against me, but I knew I was right !

哪怕全世界的人反对我,我依然明白,我是对的。

ps:本文属于小科普类型,为了故事的成型,所以会有所倚重,曲折离奇才是王道嘛。

03,补充说明

不过,最后还是补充一下吧,把很多当成全部是最可怕的逻辑之一。

1,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病之间的关系并未彻底搞清楚

幽门螺旋杆菌不一定致病,事实上大多数人体内都携带了幽门螺旋杆菌,但是只有少部分人得了胃病。所以引申出一个问题,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病之间究竟是相关性还是因果性的问题。

2,胃病不一定是幽门螺旋杆菌导致的(虽然大部分是)

简单点,你要是吃得太烫把胃烫伤了,那就和这个菌没有因果关系,但是受损的位置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平台

3,幽门螺旋杆菌并非完全有害。

要证明一个事情绝对有害是几乎不可能的,难以穷尽,但是证明一个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有害是可行的。

幽门螺旋杆菌一样如此,事实上,在自然界中,你很难找到绝对有害的东西。比如有人就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和免疫有一定的关系。

事实上,就连艾滋病都是如此,比如HIV,有HIV,不一定得艾滋(不是潜伏期,就是不得)。

4,幽门螺旋杆菌高,怎么办?

遵医嘱啊!如果你是患者,自然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去治疗,如果你没病,干嘛要治?更何况,高和低本身是个连续的数量性状,是一个统计的结果,既然是统计,就会有人跳出统计外。

5,这个菌到底叫啥?

其实这个菌本来就是一种翻译的问题,Helicobacter pylori,稍微对英语有了解的人可以知道,那个大大的helico-本身就是一个很常见的前缀,表示螺旋的意思。所以有人叫幽门螺旋杆菌,有人叫幽门螺杆菌,还有人叫幽门螺旋菌,大家都知道这是同一个菌。事实上,这三种用法无论是在书籍还是论文中都有使用者。

评论
科普628e33117f690
儒生级
说了个寂寞。
202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