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守望相助 积极应对心理情绪失衡

科普时报
科技日报社旗下国家级科普全媒体平台。
收藏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来临,各种情绪化、个体化消息的传播,引发了一些人的焦虑。其实,每当一场严重的、会波及到许多人生命的灾难发生,比如地震、洪灾、重大传染疫情等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人们都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但“正常”的反应。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有些人会感到恐惧、无助、悲伤、愤怒;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比如疲倦、发抖、失眠、心神不宁、呼吸困难、肌肉疼痛、恶心腹泻等。这些情况叫做“应激反应”。

对于应激反应的机制和过程的认识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系列研究。目前认为,应激反应的出现通常会遵循警戒—抵抗—耗竭三个阶段顺序,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应对缓解方式。此时人们要认识到自身和周围人已经产生的反应和未来可能有的反应,做出积极应对。

事件发生之初,身体全力适应

当遭遇突发事件,当事人通常首先表现为警觉性、敏感性增高,同时调动自我控制能力,以满足针对外部事件采用各种应对手段的要求,这些现象对应了应激反应第一阶段的“警戒反应”。如果在此阶段出现焦虑、恐惧、抑郁、失眠、消化道或身体其他方面不适,社交和工作受到影响,则说明采取的适应手段没有取得成效,原有的内心防御机制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对危机事件进行了不恰当的思维判断,导致心理情绪失衡。

譬如,幸存者亲历生死后除了普遍感受到心有余悸,也可能会自觉苟活对不起死者而产生自责,进而导致抑郁甚至消极自杀;而罹难者家属除了可能会有的焦急、哀伤情绪体验,也可能因亲人获救的希望落空而导致愤怒、指责救援者甚至产生辱骂、攻击行为。

这种情形通常出现在事件发生早期,比如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这或许能解释此次疫情爆发初期,人们表现出的不适应行为与情感体验。

但是,在得到包括人员、物质和信息的充分支持后,这一系列情绪反应通常会在数小时至一周后迅速缓解。

对不同人群给予不同支持,有助缓解警戒反应

为了应对疫情这一突发事件,除了尽快提供各种实质性资源保障措施以抗击病毒、消除应激源外,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针对普通人群发布客观、真实资料及具体的应对措施以满足信息支持也非常必要。

对于在应激源下暴露程度不同的人群,应当采取的行为措施也各不相同。

对直接暴露于应激源的人群,应当及时评估自杀、自伤、攻击风险,尽可能采用安抚、暗示、保证、疏泄、镇静药物等支持性技术方法,尽可能减轻他们的焦虑水平,使其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对间接暴露于应激源的人群,其焦虑水平管理也同样不能忽视。除了给予安全性评估和必要的安抚、疏导等正面心理支持,也须重视健康教育,并协助他们与外界或亲人的信息沟通,避免产生对未来的过度乐观或悲观期望。

以上这两类人群的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通常都需要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一协调下有序展开,救援者往往由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经历或救援经验的专家组成。

对于其他社会大众,则可以通过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的要求。具体做法包括:

远离应激源——待在家里,了解一下必要防治措施和新闻通报即可,少看各种带有情绪性的传闻;

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家中保持合理饮食和良好作息,该吃吃,该睡睡,提高免疫力,不要老是刷手机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

可以利用这段难得的时间,多和家人闲聊打发时间,表达和疏泄情绪,也可以一起做些愉快的事情,减轻压力,比如提高一下厨艺;

各种烟酒能抗病毒的说法就别信了,过多的酒精和尼古丁摄入不利身体健康,也极大地影响情绪。

未来一段时间,大家更需守望相助

然而也有部分当事者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就会随着应激继续发展,进入第二阶段——抵抗期:个体竭力设法利用既有资源和手段,避免倦怠等适应不良状态的发生,心理行为趋于僵化,偏执于某种防御机制的使用。严重者则会由于手段无效而在连续极度应激后进入第三阶段——耗竭期,出现心理混乱和脱离现实,发生心理崩溃,表现为极度淡漠、木僵状态。

这些情形通常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较晚时出现,因此也意味着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更需要大家守望相助,及时发现周围人的不良情绪和异常行为,确保他们的安全,并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介入。

庚子过新年,病毒来捣乱。

肆虐大中华,人人来防范

辛苦又一年,团聚阖家欢。

儿孙承膝下,居家作贡献。

出门无所见,口罩大观园。

处处有防控,家家把门关。

入室勤洗手,外套置一边。

更衣把脸洗,把严入户关。

喷嚏请掩鼻,纸巾最方便。

用后撮一团,垃圾袋内严。

室内勤通风,空气保流通。

清新又整洁,阖家保安平。

偶有咳痰喘,病因要判断。

受凉或感冒,可能最常见。

休息别劳累,饮水加保暖。

饮食要清淡,睡眠要保全。

如若疫区返,隔离十四天。

每日测体温,上报不间断。

如若干咳喘,发热来相伴。

上报防护全,定点医院见。

有病莫恐慌,天使在身边。

举国调精兵,人人保平安。

网络拜新年,亲友视屏见。

待到春花开,把酒再言欢。

(作者系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教授、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