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对南北方冬天的差异那是感受太深了。
冬天的北方人:外面太冷了,快进屋暖和暖和。
冬天的南方人:屋里太冷了,快去外面暖和暖和。
北方人民有有蒸汽供暖、水暖和电暖,而南方人民,南方人民只有坚强的意志。
该不该给南方人民集中供暖?
怎样才能让南方人民也过上有暖气的幸福生活呢?
科学地说,哪些地方应该供暖?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模仿苏联模式,画出了一条以秦岭、淮河为界的供暖分界线,分界线以北平均气温低于等于5℃的天数大于90天的地方,优先集中供暖,给50年后南方人民的羡慕嫉妒恨埋下了伏笔。
南方人民抱怨最多的,是南方的温度虽然比北方高,但人体感受比北方还冷。
没错啊,这种感受是有科学依据的。一个人冷不冷不光要看气温,还要考虑湿度、风速、光照辐射等多个因素,其中湿度对人感受冷暖的影响较大。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就会降低1摄氏度。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的冬季 平均湿度为70%左右,比如上海1月、2月的平均气温为3-5度,但湿度能达到60%,按上面的算法推算,上海的“人体温度”实际是1度到-1度左右。
作为一个长江流域成长起来的北漂,我依然记得青少年时期每年冬天满手的冻疮,惨不忍睹。
那么,如果按照人体感受的温度来划分供暖区域,应该怎么划呢?
有研究者汇总了从1971年到2010年中国740个气象站点的数据,利用综合空气温度和湿度的体感温度模型中的室内 AT 计算公式来评估室内体感温度。
(AT=-1.3+0.92×Ta+2.2×Pa (1) 公式中AT表示体感温度(°C),Ta表示空气温度(°C) ,Pa 表示实际水汽(kPa) )
按照人体的冷热感觉,体感温度可以被划分为从严寒到舒适的5个等级(从严寒到舒适),体感温度低于8°C时,人会开始感到寒冷。如果我们把体感温度低于8°C、低温天数超过90天定为集中供暖的分界线,就可以得到了四个不同级别的供暖区域。
供暖的最高需求区面积最大,占全国的77%,除了现在已经在实行集中供暖的地区之外,还有江苏、河南、陕西向南延伸的一段,以及四川、云南的西北一大片,这几天红遍全网的丁真就这一片里面,传统上靠烧牛粪取暖。
其次是供暖高需求区,也就是冬季体感温度低于8°C的天数在90~120天之间的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8%,主要位于长江流域,恰好是目前讨论是否需要集中供暖的热点区域。
基于体感温度划分的集中供暖,要比现在的集中供暖区面积增加21.1%。理论上说,这些”南方地区“属于冬热夏冷的气候,都需要冬季供暖。
上面我们已经从生理感受和气候数据上有理有据分析了,为什么长江流域需要供暖。下面我们再告诉你一个残酷的事实。
不供暖的南方,真的会死人
2018年10月,《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了一篇中国学者的研究报告。基于对中国272个城市、182万非意外死亡案例的数据统计,发现中低温度(-1.4—22.8℃)与非意外死亡的相关度最高,高达10.49%。
该研究也证实,供暖少的地区,温度相关死亡率明显高于供暖多的地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年也发表过一篇《我国三城市气温对人群超额死亡的影响》,调查了沈阳、太原和深圳三座城市,发现气温下降,没有暖气的深圳死亡数变化最为剧烈,明显高出有暖气供应的沈阳和太原。
深圳不是都亚热带了吗?怎么还会因为低温增加死亡率?
是的,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寒冷会诱发心血管、呼吸道疾病,导致死亡率明显上升。不光深圳,临近的广州,冬天死亡率也会增加10%以上。而处于长江流域的南京,号称三大火炉之一的南京,一年的死亡高峰也集中在12月到次年1月。
总结一下,南方冬季死亡率高,跟寒冷高度相关。而且供暖和不供暖,有显著差异。更简单粗暴一点说,没暖气,更容易死人。
此外,一项对南方7省24城的调查表明,长江流域冬季绝大部分时间里,室内温度低于卫生学要求的12℃的下限。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在这种环境中会感到痛苦。
所以,你还觉得要供暖真的只是南方人矫情吗?
除了对南方的冷不算事的误解,我们还能经常看到几种反对南方供暖的意见。
比如南方建筑不保温,所以供暖能耗高,不划算。一般这种观点的依据是《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秦岭-淮河以南的建筑更注重的是防热、遮阳和通风,保证夏季凉爽,不注重保暖。
那加保温行不行呢?
有业内权威专家在行业会议上说了,南方建筑加保温没必要,冬天不冷不用保温,夏天反而增加散热难度和能耗。所以南方建筑保温是瞎搞。
当时我就觉得这位专家应该是北方人,一查,果然。这时候,南方学者就不同意了。
清华、同济、华南理工三所大学一起搞过一个研究,”外墙外保温系统在多种气候条件下的应用“,最后发现,不管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建筑加保温层,都能有效降低能耗。
所以,南方房子不保温所以不能供暖,不成立。以前的标准落后了,该修改的是标准。
反对派专家又说了,南方居民冬天习惯开窗换气,所以不适合搞集中供暖。
这个理由就太不讲武德了,我们南方人开窗是因为没有暖气,室内室外一样冷,甚至外面还要暖和一点啊。另外烧火取暖,不开窗会死人。你说因为喜欢开窗所以不用供暖,不如说我们喜欢在室外晒太阳好了。
北方人民秀了那么久冬天集中供暖的优越性,想让南方人民不眼馋,那是不可能的。
2018年就有湖北籍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把长江流域也划入集中供暖区域。
湖北日报还发了评论员文章,指出长江流域供暖的需求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只是以前国家条件不好,只好先照顾最紧迫的北方。现在人民富裕了,生活要求高了,希望冬天有暖气, 理所当然而且力所能及。
所以,到底怎么才能给南方供暖呢?
集中供暖,首先是有集中热源,比如烧锅炉可以为某个小区或学校小范围供暖,热电厂的热电联产和工业余热经过管网能实现更大范围的供热。
有了这套系统,只要接入供暖管线,你就可以享受冬季如春的温暖。
武汉、合肥、长沙一些不在传统供暖线以北的城市,近年也利用热电厂进行局部集中供暖。贵州一些新小区,开始接入地热供暖。
但要在南方普及集中供暖,难度依然很高。
我们看一下北京。
为给北京主城区供热,一共有六座热电厂,配合十二座调峰锅炉,它们构成北京是主城区供暖的基干。
而为了给整个北京提供暖气,还需要超过6万公里的供热管线,以及分散在各个小区、单位的3406座锅炉。对于缺乏相应规划和建设的南方地区,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建起来的。
在冬季高峰期,北京市每天要烧掉1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相当于每天烧掉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三千分之一、天然气产量的一千七百分之一。换句话说,多几个北京这样的普遍供暖特大城市,中国的能源供应恐怕就扛不住了。
除了规模巨大的基础设施和能源消耗,每年北京市财政还要为供暖补贴30亿元。这对很多城市的公共开支,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所以南方的同学们,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冬天取暖还是只能靠自己。好消息是,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南方常用的空调取暖,只在需要时打开,对燃煤的消耗更低。近年各种碳晶地暖、电暖气、家用壁挂炉产品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低,为南方分散供暖提供了解决方案。
讲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本期视频就会这么不痛不痒地结束了呢?
不是。
当南方伙伴嫉妒北方有供暖的时候,其实嫉妒的是北方城市。
北方农村居民并不在谈论”北方有暖气“的北方里。就像北方人忽视了南方的冬天有多冷,南方人也往往忽视了北方没有暖气的农村。
以河北省为例,2019年,河北省13个市、155个县全部实现集中供热。但占河北人口一半的农村地区,需要靠自己烧炉子或用电暖气取暖,而且过去每年都有煤气中毒死亡的事故。
在温暖的问题上,城乡的差距、富裕和落后地区的差距,可能还要大于供暖线南北的差距。而这种现实的差距,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只有充分和平衡的发展,才能最终解决温暖不平衡,以及它背后的生活质量不平衡,甚至生命不平衡。
参考资料:
1. Chen R, Yin P, Wang L,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time series study in 272 main Chinese cities[J]. BMJ, 2018, 363: k4306.
2.《203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6000亿立方米》,界面新闻
3.《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
4.《南方外墙保温是瞎忙吗——关于江亿院士南方外墙保温“瞎忙”的讨论》,龙恩深,《机电信息》
5.《外墙外保温系统(EIFS)在中国不同气候区域的能源节约成效和实际经验》,张杰,施彼得,吴莉,《2006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干混砂浆生产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6.《2000~2004年广州市某城区气温变化与居民死亡的关系分析》,曲亚斌等,广东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7.《我国三城市气温对人群超额死亡的影响》,赵金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8.《部分南方城市开始集中供暖,解决“南方人取暖靠抖”》,新华网,2019-11-06
作者:国贺33
来源: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