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良食独家原创系列文章之一,观察食物体系,提升食物素养,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期待更多的优质文章出现。
本文作者 : 蔺桃,前媒体人,作家,现居韩国首尔,著有《三十岁,回乡去》等。2014年在台湾读研期间,开始观察和采访两岸可持续农业、农村和返乡人物,2015年迁居美国后,因缘际会开始在佛罗里达大学多族群生态原地种菜,同时观察和写作美国多个州的可持续食农体系知名机构,参与本地的食农教育和实践,推广“自然食育”家庭教育理念。
放下录音笔拿起铲子以前,安娜斯塔西亚·普拉基斯给自己设定了一条严谨的职业道路:在杂志社做助理编辑,然后做作者助理,接着自己写报道,最后当上总编辑……说不定还会写一本书。
因为采访,她遇到了一群想在城市屋顶建农场的梦想家。那一群人所在的地方,成了“世界大战发生时第一个想要逃去的地方”。习惯了事事总想到最坏结果的她,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一片萧条的当口,辞掉了让父母可以吹嘘的工作,全心地踏进了未知的创业之路。
他们要在纽约市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屋顶农场,而且还必须营利。
创业七年后,她出了一本书介绍他们的创业经历、营利模式和社会关怀,书名就叫《The Farm on the Roof》(直译过来是《建在屋顶的农场》。2017年台湾翻译了中文版《我在纽约当农夫》)。而她却不止是一个写作者了。他们建立起的布鲁克林屋顶农场也成了一个在城市中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报酬的都市农业企业代表。
放下录音笔拿起铲子以前,安娜斯塔西亚·普拉基斯给自己设定了一条严谨的职业道路:在杂志社做助理编辑,然后做作者助理,接着自己写报道,最后当上总编辑……说不定还会写一本书。
因为采访,她遇到了一群想在城市屋顶建农场的梦想家。那一群人所在的地方,成了“世界大战发生时第一个想要逃去的地方”。习惯了事事总想到最坏结果的她,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一片萧条的当口,辞掉了让父母可以吹嘘的工作,全心地踏进了未知的创业之路。
他们要在纽约市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屋顶农场,而且还必须营利。
创业七年后,她出了一本书介绍他们的创业经历、营利模式和社会关怀,书名就叫《The Farm on the Roof》(直译过来是《建在屋顶的农场》。2017年台湾翻译了中文版《我在纽约当农夫》)。而她却不止是一个写作者了。他们建立起的布鲁克林屋顶农场也成了一个在城市中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报酬的都市农业企业代表。
放下录音笔拿起铲子以前,安娜斯塔西亚·普拉基斯给自己设定了一条严谨的职业道路:在杂志社做助理编辑,然后做作者助理,接着自己写报道,最后当上总编辑……说不定还会写一本书。
她擅长写作,在大学念英文专业的时候就靠着自由撰稿养活了自己。工作以后,她的博客里写的都是闲暇时逛市场、吃餐厅、自己做饭的记录,她想要更深地去了解纽约的在地食物体系。2008年冬天,她认识了几位白手起家建立社区披萨屋的朋友。那段日子,她每天拿着录音机,像纪录片导演一样跟着他们,想写一篇布鲁克林地区最新饮食现况的报道,投稿给媒体。结果这群人想在后院货柜的屋顶上建一座农场。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社会一片萧条,城市里的人都显得格外颓废,可是这群纽约客充满了干劲,在一个连瓦斯管都没有、堆满混凝土和废木料的房子里,开起了一家披萨店。明知很难赚钱,他们还是决定“拼了”,只是希望给附近的人一个可以闲坐休息的地方。2009年春天披萨屋的屋顶农场种出了餐厅需要的蔬菜和香草,25岁的安娜斯塔西亚和披萨店的朋友们却被城市农园和向天空寻找出路的形式深深吸引。布鲁克林屋顶农场吸引了很多喜欢创意的机构、群体和社区居民光顾。在寸土寸金的纽约,这样的绿色空间对任何人都是难得的放松。创办之初,就有纽约市的学校希望带学生们来参观。刚开始来的都是能够规划校外教学的私立学校团体,他们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导览和学习服务。安娜斯塔西娅为此研发了各种游戏和课程,把农场打造成了学习实验室。
(原文有删减)来源:何以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