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3537篇文章
迷茫与探索
我叫郭志恒,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一名男护士。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作为一名学习护理专业的男生,我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我们学校一年有40多位男护士毕业,大多数除了走向全国各省市的医院,还有的就是出国留学,也有一部分离开了护理岗位,走出了医疗行业。究其原因,有人说:“我是专业调剂,本身不想学护理”。有人说:“护士地位低,钱少事多伺候人,我是大老爷们不愿意干”。我也是专业调剂的一员,很多人像我一样,可能就是毕业迷茫,因为学了这个专业性极强的专业,毕业了发现自己对护理最了解,而没有放弃护理岗位,亦或是实习时的体验颇佳,认为是一份好的职业,获得了很强的职业荣誉感。对于我来说,实习时所体会到的临床工作远没有书本上的高大上,但是却不缺乏惊心动魄,尤其是抢救时自己只能呆呆的站在一旁,心里想着帮忙抢救,但又手足无措失了分寸,只能帮老师拿拿东西,每次抢救后都会感到失落与迷茫,反思自己是否适合这份救死扶伤的工作。正是这份反思,才让我不断学习,积极探索。
毕业了,东奔西走找医院工作,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刚好赶上四年制与五年制本科护理同时毕业,就业压力剧增,最后幸运地进入了上海市同仁医院,并定科在急诊,繁忙紧张的工作氛围,各种机器的报警声、病患与家属的交谈与医生下达的各个医嘱充斥着你的耳朵,工作中和高年资护士学习各种仪器、药物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抢救之后认真梳理抢救流程,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也在护理部的支持下多次外出学习,让我很快地适应了急诊的工作,但是遇到很多因为不懂或不会急救而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的患者,看着病人家属的自责与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只能事后和家属诉说如果怎样怎样,可能病人还可以抢救回来,但是这并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只会徒增家属的自责,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减少这种遗憾,增强公众的健康和急救意识。
适应与发展
2018年,借着上海市护理学会首届科普教育基地在我院落户的契机,在护理部的牵头下,我们成立了一支34人的男护士急救科普团队,在长宁区有计划地下社区、进学校、上公司进行一系列的急救科普活动,希望可以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帮助公众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和基础的急救技能,得到了医院及公众的认可。作为急救科普团队的急诊组长,联合其余组长和组员,根据不同人群制作了不同的课件,并采取了各种喜闻乐见的培训方法,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改善了民众心中的男护士形象。急救科普活动让男护士走出医院的日常护理工作,让我们有了新的发展与尝试,心中的职业获益感大大增强。在2018-2019年度,我们开展了近30次科普培训,辐射人群两千余人,被青春上海、青年报及上海电台多家媒体报道,也获得了中华护理学会首届男护士组织优秀公益活动、长宁区标杆青年突击队、长宁区创新医疗服务品牌等荣誉,展现了同仁男护士的风貌。
奉献与抗击
抗击疫情排头兵,同仁男护勇担当。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我院接诊了上海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打响了上海市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枪,在发热预检、隔离病房、机场海关中都有男护士的身影,疫情伊始,我主动要求进入急诊发热预检一线,在物资短缺、疫情紧张的情况下工作近半年,直到国际航班复航,为外防输入,医院接到通知需要选派数名护士支援浦东国际机场,我又主动申请前往支援,与各区支援的护理同仁们每日工作12小时,核酸采样工作忙碌而紧张,但又害怕家人担心,一直未告知家人近况,直至支援隔离结束,家人得知之后,心疼中又显露出自豪,让我倍感温暖与值得。2020年11月5日,第三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召开,我院作为定点保障医院,也是最近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在进博会筹备之初,我又进入了医疗保障队伍中,在院24小时待命,同时做好防疫工作及医疗保障,顺利完成了进博会保障工作。2020年一整年都是与疫情相伴,在不同的岗位上与新冠病毒抗争,新冠病毒给民众的生活、国家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作为一名团员,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一份力量,让我感到自豪,也希望自己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事业、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奉献自己的青春。
作为新时代青年、新时代男护士,我们应与时俱进,体现社会担当,不仅需要做好本职工作,也应为社会发展、人民健康奉献自己的力量。健康中国,科普先行,将自己的知识传播出去,提高公众自救互救技能。疫情国家困难之际,敢于担当,有力有序有智慧地去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克时艰。祝愿各位男护士同仁工作顺利,前程似锦!
作者简介:
郭志恒,本科,男,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监护室副护士长,护理部教学督导,男护士团队急诊科组长,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团员,台湾护理学会护理信息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