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是一种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近年来受到了许多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图源:hippopx
在生活中,“陶瓷”一词也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因此许多人都以为陶瓷是一个器物的名称,可你知道吗,“陶”和“瓷”并不是一种东西。
“陶瓷”亲兄弟
通俗的讲,“陶器”是用陶土制造的器皿(比如大名鼎鼎的兵马俑),“瓷器”则是用瓷土制造的器皿。“陶瓷”则是“瓷器”、“炽器”、“陶器”的总称。“陶器”和“瓷器”的出生时间也不相同,中国的陶器生产距今已有一万多年,瓷器的生产距今只有三千多年。
只要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模、干燥后焙烧等工艺制成的器皿都可以称之为“陶瓷”。
对于“陶瓷”最准确的释义为:是天然雕琢或是人工合成的粉状化合物,经过成型和高温烧制而成。
在历史中也不乏对于“陶”的记载。史书道:“神农耕向作陶”;《史记》曰:“黄帝命宁封为陶正”。足以见得,早在远古时代,我国便已有了“陶”。
图源:hippopx
从出土文物考证,早在3500年-15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便已经制作出了“彩陶”。而对“瓷”的史料记载,最早只是见于汉代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书中所解释的字面意思说明“瓷”属于“陶”的下一阶段。
毫不夸张的说,倘若制作陶艺的技术在当时未被发明,或是发现之后也没有不断改进相关制作方式,“瓷”是不可能作为一种器皿单独存在的。
当“瓷器”出现后,“陶器”仍旧被广泛生产,“瓷”并没有代替“陶”,而是各方独立发展。
陶与瓷的分别
首先,陶器和瓷器的烧制成温是不同的。但是烧制方法用的都是同一种“素烧”。素烧是指作品表面不上釉,直接烧制的方式。
陶器的素烧温度通常是在900°C到1000°C之间,而瓷器则是在1100°C到1350°C之间。由此可见,在制作陶器的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陶器就变成了瓷器。
其次,陶器和瓷器的原料构造也是不同的。陶器通常以自然界中的粘土或青土为胎(精制陶器的原料除粘土外),除此之外还要加入适量的长石和石英。而瓷器的原料主要是瓷土、粘土、瓷石、长石、石英等。
图源:hippopx
有些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高岭土为原料。因为如果采用普通的粘土为原料,在素烧温度高达至1200°C的时候,这些瓷器会被熔成玻璃质,而并非瓷质。
且选定原料后的过程也需极其精细,无论是淘洗、粉碎(粗粉碎和细粉碎)、搅水还是加入定量铁质,每一环节都需要非常严谨。
最后,陶器和瓷器的施釉也是不同的。所谓“釉”就是附在器皿表明上那一层光滑亮泽的外壳,瓷器的釉主要是石英之类,属高温釉,烧成之后表面光滑。
而陶器通常不会施釉,如果施釉也只是施低温釉,因此陶器的表面不如瓷器光滑,虽略粗糙,但透气性好。
生活中如何区分“陶”、“瓷”
陶器的造型一般从外表来看显得有些质朴和粗糙,并且因为烧制的时候温度不是太高,胚体尚未完全烧结,因此陶器的本质粗疏,用手指轻轻敲击它的表面,会发现声音比较“钝”,且金属划过表面容易出现划痕,即使表面再薄,内里也不会透光。
而瓷器在生活中就比较常见了,包括吃饭用的瓷碗、喝水的瓷杯、盥洗室里的瓷砖等。瓷器的造型比较精致雅观,敲击时声音清脆,用金属很难划出划痕。瓷器用手电筒照射可以透光,具有半透明的特性。
在我国从清朝末年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间,陶瓷业不断从低谷走向崛起,从传统手工艺走向现代科技化。陶瓷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之一,已经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
END
审核专家:朱广思,北京科普作协会员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
责编/小西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