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记者 赵天宇 编辑/陈永杰
科学性审核/胡斌(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培训学院教授)
▲中国冰壶队范苏圆(左)和凌智在比赛中。(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冰壶队范苏圆(左)和凌智在比赛中。(图片来源:新华社)
2月2日晚,万众期待的北京冬奥会比赛正式拉开帷幕——冰壶项目的混双循环赛率先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开赛,中国组合凌智/范苏圆对阵瑞士组合。在这场高水平的对抗中,中国队通过加赛以7比6力克老牌劲旅瑞士队,赢得开门红。
作为世界上首座完成“水冰转换”的奥运场馆,在本次北京冬奥运会上,“冰立方”将见证冰壶男子、女子和混双3枚金牌的揭晓时刻。那“水立方是如何”变身“冰立方”的呢?
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改造场馆之一,2020年11月27日,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改造工程正式完工,也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第一个完工的改造场馆。13年前,水立方曾以独特的外观造型,丰富的科技元素惊艳世人,如今“焕”新出发,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个“冬夏两用”的场馆。
位于北京中轴线西侧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水上比赛项目在此举办,赛后和鸟巢一起,成为北京奥运地标性建筑。而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它将变为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项目的“冰立方”,可容纳观众约4600人。
▲改造过程中的水立方(图片来源:新华社)
“水立方”改造成“冰立方”并非机械性的转换,而是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也就是在比赛大厅中部,通过搭建可转换结构、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形成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凭借这套可拆卸的制冰体系,“水立方”将同时拥有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制冰设备和冰层拆除后,冰场就可以还原为泳池。
▲俯瞰“冰立方”(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让改造完成后的“冰立方”创造了三个“之最”——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世界唯一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均可运行的双奥场馆;世界上首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奥运场馆。
改造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础上新增冰上功能,这也是工程师们所顾虑的,这样的改造前所未有,能否成功不得而知。国际奥委会也不完全支持这个计划:双方商议,如果试验成功,就用可转换的方式。如果失败的话,就用传统的方法,浇灌混凝土搭楼板。
在游泳池上“搭架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设计团队首先要根据坑底平面的荷载能力去搭建可转换架体,在尝试了木头、钢筋等多种材料以后,最终选择了目前钢结构加轻质混凝土预制板结构体系。
可转换钢结构由2600根3米高、2米长的薄壁H型钢搭建而成,每根梁柱装有柱脚,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丝,确保钢架坚固结实。作为支撑冰面“骨架”的一部分,制冰基础层施工也十分重要,冰面下有制冰管、保温层、防水层、预制混凝土块层、钢梁和钢柱,共有100吨左右的结构,由3000个左右的构件拼接而成。
除了搭建冰架以外,因为冰壶比赛对现场环境要求极高,如果比赛场馆未能得到有效密封,湿热空气就会进入赛场内,造成冰面起雾,影响比赛进行。所以对场馆的温度、湿度、声环境都进行了改造,增加了除湿系统、吸声材料、室内外空气隔离设施等等。
▲改造当中的“冰立方” (图片来源:新华社)
改造后的场馆也实现了智能升级,场馆的群智能系统会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节,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实现室内高大空间温度的分区调控,既满足了冰壶比赛环境的需要,又为观众营造了舒适的观赛环境。
目前,这个冰场已经转换过三次:2019年12月,这里举办中国青少年冰壶公开赛,并完成了赛道认证。2020年夏季再次转换为水立方模式。2021年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前夕,“冰立方”从2021年10月初开始,只花了19天时间,再次完成“水冰转换”,也以此正式进入“冬奥状态”,迎接冬奥健儿的到来。
(本内容由北京科技报与中国数字科技馆联合制作)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