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撰文/记者 王雪莹 编辑/丁林
新媒体编辑 赖天莹
采访专家:
王大伟(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鼠害课题组副研究员)
西安多家医院接收了多例出血热病例,对此,西安市疾控中心也连续发布健康提示,称目前是西安出血热发病大高峰季节,提醒公众冬季警惕疾病的传播。
•••
“出血热”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是医学上对一系列由病毒引发、伴有出血及发热症状的疾病之统称。在我国,最常见的流行性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的汉坦病毒引起的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临床上多表现为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且会出现严重的肾脏损害。肾综合征出血热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
▲显微镜下的汉坦病毒(图源:Wikipedia)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病鼠噬咬、接触含有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分泌物(如鼠的唾液或尿液),或是由这些液体形成的气溶胶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但一般不会直接人传人。除去由部分罕见情况,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死亡率一般介于0.1%~10%。
▲黑线姬鼠背上有一道黑线,特征非常突出(图源:Zoopicture)
目前,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的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其中黑线姬鼠“作恶”尤甚,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分布,活动范围从平原到山区,从农田到林区都有,其中又以平原农业区最多,一些向阳潮湿处,譬如近水的旱田或是田埂、柴草垛,都是黑线姬鼠的“安乐窝”。
近年来,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类型不断演变,姬鼠型感染的比例有了明显提高。国内各监测点的鼠种构成提示:黑线姬鼠已成为多数监测点最主要的宿主动物。
•••
出血热在我国传播的历史
1932年,位于黑龙江下游的中苏交界地区出现了一种“怪病”——患病者多出现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且死亡率较高。当时的苏联医生,以文字的形式对这一疾病进行了描述。这或是“出血热”首次以科学论述的形式现身学术界。
不久之后,日军大举入侵我国东北地区,流行性出血热也开始在关东军中流行。期间,日军731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人验证了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并以学术论文的方式记录了活体实验的案例……
此后直至新中国建立,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都仅仅现于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
我国是世界上流行性出血热的疫区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受其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一种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的“杀伤力”虽不及鼠疫等,但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1950年到2007年期间,我国上报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总计高达156万例,其中死亡约4.6万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大规模城市基建和改农促工运动的快速推进,流行性出血热一度大规模爆发——仅1986年一年,我国流行性出血热上报病例就超11万例。
▲2006-2016年全国各地市HFRS累计平均发病率。陕西省的累计发病率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图片来源:《中国不同气候带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曹丽娜)
从地域范围来看,除了青海和新疆,我国其余各省均出现过出血热病例,但在局部地区更加高发。例如在2005~2010年期间,东北353个区县为一级聚类疫区,陕西省则是二级聚类疫区,这些都是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疫区。
▲2006-2010年我国各地市HFRS报告发病率分布图(图片来源:《我国大陆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时空分布及空间聚集性规律》)
自2000年以来,因为防控手段有效且及时,我国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人数和发病率已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然而在这一背景下,陕西的出血热病例仍然居高不下:2006年~2017年,陕西省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超2万例,死亡138例。根据陕西省疾控中心2020年发布的工作报告,该省全年共报告出血热病例1834人,发病数较2019年的965例,几乎翻了一番。
•••
陕西省缘何成了出血热“重灾区”?
陕西省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为何会“一反常态”?这里还是得从出血热的传播源——老鼠说起。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自然疫源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发可分为家鼠型和野鼠型两种,其中家鼠型多与褐家鼠相关,野鼠型则与黑线姬鼠高度相关。
从发病季节来看,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趋势:6-7月和10-11月是全年中的两个发病高峰。这两个时段有何特别之处?原来,这些时段与当地鼠害猖獗的季节存在高度契合。
黑线姬鼠作为农田中常见的害鼠,主要活动在农田及其边缘的草丛树带,并随着食物和自然条件流动。由于黑线姬鼠没有冬眠习惯,入冬后田野中的食源减少,会驱使部分野鼠向人类住宅区移动,因此每年农忙和农歇时节,人类都可能接触到黑线姬鼠。作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之一的西安,其城郊及周边地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且高发人群又多以男性农民为主。
▲陕西省2006~2017年HFRS流行概况(图片来源:《陕西省2006~201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疫苗接种策略探讨》)
“黑线姬鼠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纬25.5°线以北的地区。根据我的调查,在东北、江西、陕西一带,黑线姬鼠是农田中的第一大优势害鼠。”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鼠害课题组副研究员王大伟告诉记者。
“然而,陕西地区的鼠密度总体来说其实并不是很高。”他说,“尽管对农业的危害不大,但考虑到西安是高发区,不排除当地害鼠的带毒率比较高。”
事实上,值得警惕的也不仅是农田鼠患。人们还应该关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对鼠害传播形势的影响。“鼠类原本的居住环境被破坏后“无家可归”,只能到处跑……这就造成了病毒传播。”陕西省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余鹏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
相比咸阳、渭南等城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关中地区,陕北和陕南的出血热发病率并没有那么严重。“关中地区土壤肥沃、河道纵横,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众多,自然环境非常适宜鼠类生长,而且近年来西安周边农村城镇化速度加快,也导致城郊的农田和荒地不断减少,这些都让黑线姬鼠的自然栖息地严重破碎化。”余鹏博说。“如果被迫向人类居所转移的鼠类越来越多,那出血热疫情的防控将变得更难。”
参考文献:
https://www.cdc.gov/hantavirus/hfrs/index.html
郑媛,《陕西省2006~201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疫苗接种策略探讨》,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8(10)
黄立勇,《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周期性研究》
吴光华,《今年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华流行病学杂质,2003(5)
耿亚辉,《我国大陆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时空分布及空间聚集性规律》,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10)卫办疾控发[2004]57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的通知》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