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记者 赵天宇 摄影/赵天宇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与以往冬奥会不同,北京冬奥会是新冠疫情以后的首届冬奥会,“严格防疫”“闭环管理”等措施,让观众无法近距离甚至进场观看奥运赛事,这对电视转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月20日,在科技冬奥主题行系列采访活动当中,记者了解到,包括“自由视角技术”和“5G背包产品”在内,北京冬奥会将把传统转播解决方案进行轻量化和云端化处理,并已在冬奥测试赛中进行了充分验证。冬奥会后,这些技术有望为更多使用者提供轻资产、专业级的全场景视听平台。
▲45秒带你了解冬奥科技:背包里的5G云转播(拍摄/赵天宇 剪辑/王帅民)
﹀
大幅降低转播技术门槛
云转播技术可以非常好地服务于云直播应用,它不再经过转播车制作分发,而是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高速传输技术,实现了转播设备云端化和人员服务远程化,信号采集和制作的部署更为敏捷。
北京国际云转播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张鹏洲向记者介绍,传统转播技术有重资产、高门槛的特点,需要庞大的导播团队,价格不菲的转播车,投入成本很高,是电视台等专业团队的专属。但云转播技术解决了这些问题,相当于把转播车、导播台等设备般到了“云上”。
▲张鹏洲介绍云转播技术及应用
“‘5G+4K/8K超高清云转播’作为北京科技冬奥重点项目之一,是传统转播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张鹏洲介绍,公司依托‘5G+超高清视听处理+AI+云大物+区块链技术’,采用‘双中台+微服务’架构,实现转播设备云端化和人员服务远程化,从而降低转播门槛、缩减成本,敏捷部署,实现轻资产、专业级的转播服务。
“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直播,甚至非专业人员也能操作,而云上部署操作、协同制作等方式,节省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效率。”张鹏洲说,“云转播系统降低了传统转播技术的门槛,是未来转播行业发展方向之一。”
﹀
把信号发射台穿在身上
对于云转播尤其是4K清晰度下的赛事,只有云端的技术架构是远远不够的,高速率的视频传输同样是保障视频体验的关键。自主研发的“5G云转播背包技术”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注意到,云转播5G背包可以非常方便地放在日常使用的普通双肩背包里,可以跟随摄像记者的脚步在现场采集画面,实时回传,可以提供长达4个小时的使用时间。值得一提的是,5G背包还可以配置石墨烯自发热保温套,可以抵御零下30度的严寒,更好适应冬奥会赛场环境。
▲5G云转播背包展示
据介绍,这项技术已于2021年4月和10月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等4个“相约北京”测试赛竞赛场馆上使用,场馆的视频信号经过背包编码后推送到云转播平台,分发到冬奥组委主运行中心(MOC)、技术运行中心及附属通信枢纽(TOC)和场馆,广受好评。
“自由视角技术”则以4K多轨广播级影像同步采集编码和画面合成技术为核心,可围绕中心点进行拍摄,呈现出现场人物或物体360度环绕视角的立体感效果,从而实现直播画面的“千人千面”互动体验。
﹀
远程“无人混合采访”
除了赛事转播外,基于云转播平台衍生的“无人混采”解决方案也成为本届冬奥会测试赛中的亮点之一。
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项技术主要利用5G网络的高速率、低时延等特点,通过摄像机和显示屏等视频采集设备和展示屏幕,保证运动员和记者之间,能在同一视频纬度当中进行对话,即实现了实时传输,保证了采访质量。又满足了防疫要求,保障赛事安全进行。
▲基于云转播衍生的“无人混采”技术
据了解,截至2021年12月中旬,云转播技术已经在49场测试赛共计4020分钟比赛时间当中进行了测试,服务26场无人混合采访、7场远程新闻发布会,为主运行中心(MOC)提供5路视频供大屏调度,为TOC部署1套12路云导播系统,云端共收录视频900小时。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