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记者 赵天宇 编辑/陈永杰
科学性审核:
胡斌(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培训学院教授)
2月8日上午,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年仅19岁的中国小将谷爱凌经过三轮的比拼,最终以188.25分获得这个项目的金牌,这也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 10点12分,谷爱凌出场,第一轮就把火力开到最大,直接拿到93.75分。第二轮,谷爱凌平稳落地,88.50分,暂列第三位。最后一跳,谷爱凌顶住压力,做出了超高难动作,挑战自己的极限,94.50分。
(图片来源:新华社)
首钢滑雪大跳台场地,曾是钢花四溅、钢水奔流的炼钢厂,如今却变成了造冰制冷、时尚惊艳的冬季运动中心。一度沉寂的“十里钢城”变身充满活力的运动“首钢园”。通过长图,让我们看“冰与火之歌”是如何在这里唱响的。
❄ ❄ ❄
首钢滑雪大跳台:工业遗产握手现代文明
坐落于首钢老工业园区北区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北京赛区唯一的雪上比赛场。登上大跳台,群明湖、三高炉、四高炉、料仓、制氧厂房,首钢老工业园区的大片区域尽收眼底。这里曾经是机器轰鸣的首钢厂区,如今将要变为冬奥健儿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之地。这也是冬奥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竞赛场馆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美结合。
▲坐落于首钢老工业园区北区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图片来源:新华社)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的比赛场馆,这里将产生四枚金牌。考虑到风向因素,大跳台呈西北-东南方向布局,主体结构长度160米,最大宽度30米,高度60.05米,四座70米高的冷却塔作为跳台的附属背景,以石景山、永定河为环境背景。大跳台周边设置滨水观众席,紧邻的群明湖在冬季可提供约20公顷的天然冰面。
▲首钢滑雪大跳台与周围环境(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远处望去,大跳台宛如敦煌壁画当中的飞天飘带,因此得名“飞天”。又因为形似童话故事当中公主的舞鞋,而得名“水晶鞋”。走近观看,大跳台与邻近的首钢冷却塔自然衔接,天际线完美过渡,斜行电梯的轮廓线又与冷却塔的弧线大致呈小角度对称分布,毫无违和感。
据了解,为了让大跳台看起来“更美更有意义”,大跳台本体的方向角度设置除了符合项目本身的功能需求外,设计团队在设计之初,还特别邀请了曾在这里工作多年的老首钢职工,观摩设计草图,从而遴选出最佳的审美角度。
“节俭办赛”“绿色办奥”是北京冬奥会贯彻执行的理念之一。以往单板滑雪跳台场地设置,大多数都是用脚手架临时搭建的,比赛以后就被拆除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赛道往往依山而建,利用山地地形形成赛道所需坡度差。
但事实上,两个体育竞赛场地的需求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在助滑和落地两个环节,几乎没有差别。如果能将坡面曲线合理变动,用同一条赛道进行不同比赛项目就会成为可能,既实现了资源节约,又提升了观赛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设计团队根据这样的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用1000多个模块,以类似“搭积木”的形式,让赛道曲面发生了改变。这种赛道可变剖面就在首钢大跳台的斜台区,从而实现单板滑雪大跳台与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道的快速切换。
按照目前的转换需求,完成搭建的全部造价约200万元。每次需要更换的节点和模块数量约为成本的5%,不大于20万元,远低于新建赛道超千万元的投资。
▲2021年12月15日,北京,准备中的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材质和施工方案上,滑雪大跳台也别出心裁:材料的应用上需要考虑轻透,尽量化解巨大体量的跳台给人带来的压迫感,同时能够满足竞赛对于防风的要求。材料的选择也必须考虑施工工艺和时间成本,最终采用安装方便又能实现高完成度的穿孔铝板,穿孔率经过风洞实验也能够满足防风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首钢滑雪大跳台还是世界上第一座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
据了解,在冬奥赛事过后,大跳台场地还可以承办国内外大跳台项目比赛,成为专业运动员和运动队训练场地、青少年后备人才选拔基地、赛事管理人员训练基地等。赛道在建设时预留了出水口,改造后还可用于滑水、滑草。大跳台下方的体育广场和观众区,特别设置了氛围照明系统,未来将给观众带来与传统赛事完全不同的观赛体验,同时可以举办演唱会等大型活动。
(本内容由北京科技报与中国数字科技馆联合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