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国人的极地探险 第5集

中国航海学会
弘扬航海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团结和组织航海科技工作者。
收藏

第二次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2003年7月15日从大连出发,途经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7月23日进入白令海,7月30日进入北冰洋。本次考察以“雪龙”号为支撑平台,辅以直升机、水面作业艇、冰上车辆延展考察空间,利用卫星跟踪浮标、海洋浮标、潜标、潜水器、卫星遥感等高技术手段以及常规观测设备,在白令海、楚科奇海以及加拿大海盆开展海洋、冰雪、大气、生物、地质等多学科立体综合观测,圆满完成了预定计划。考察队于2003年9月26日到达上海,历时74天,安全航行12600海里,航时1010小时。

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的总人数为109人,其中科考和协调保障人员53人。此外,还有来自美国、芬兰、加拿大、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外方考察队员13人。

本次考察的科学目的是了解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了解北极变化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

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的范围跨度达到南北3000千米、东西900千米,完成了209个站位的观测。海洋学站位175个,其中1000米以上水深站位46个;浮冰站位13个,其中短吋冰站观测站位7个,两周连续冰站联合观测站位1个,GPS阵列观测站位5个;直升机支持科考作业站位21个。

此次北极科学考察与第一次相比有巨大的变化,使中国的北极现场科学考察工作基本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取得的数据为未来提高我国研究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科学问题集中且前沿性强

此次考察的方案设计都针对了国际上的热点科学问题,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考察海域的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使得本次考察的数据在科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将直接导致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问世。

应用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

我国本次考察的技术层次有大幅度的提高,配备了多种先进仪器设备,基本达到了当今国外考察的水平。

考察覆盖区域广

由于2003年的冰情较好,我国的考察船进入了正常年份无法进入的海域,获取了大量深水考察数据,其中有些海域的数据在历史上都是奇缺的。这些数据为我们研究北极前沿的科学问题开创了良好条件。

多学科交叉性强

在考察期间,针对特定的科学现象,组织了相关学科人员在一起讨论,设计有针对性的连续观测方案,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很多测站对观测的项目进行了多学科的协调,促进了学科交叉与融合。

国际合作性强

本次考察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芬兰、韩国、俄罗斯6个国家8个国外研究机构的13位外方考察队员参加了联合调查,多数观测为中外联合进行,资料充分共享,国际合作向更广的领域拓展,大大增加了此次考察研究的活力和今后中国北极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是10年来国际上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参加国家最多的一次北极考察,7个国家的科学家协同作战,利用高新技术仪器获取了大量的宝贵数据,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组织实施大型国际合作综合考察的能力和总体实力已经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将大大提高我国北极科学研究水平和中国北极考察的国际影响力,为国际北极科学研究作出贡献。

本次考察中考察队建立的长期冰站位于北纬78。一块面积约350平方千米的浮冰上,这是中国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建立的综合性考察基地。在此,科学家对北极的气象条件、海气交换机理、冰层的厚度、温度、盐度和生物的生存条件进行了连续跟踪调查,并在这块巨大的浮冰上布放了两枚由我国自行生产的极区浮标。通过浮标发射的信号,中国科学家可以连续获得两年之内的有关数据。

本次考察覆盖了北冰洋南北长3000千米、东西宽900千米的广大区域,“雪龙”号作业超过北纬80度,直升机作业最北达到北纬81度,这也创造了中国极地科学考察新的里程碑。

此外,考察首次使用了中国自行研制的遥控无人潜水器(remoteoperatedvehicle,R()V),完成了不同区域海冰厚度、海冰底部形态、温度、盐度的连续测量,并使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北冰洋冰下的景象。科学家还利用直升机,首次在北冰洋海冰上布放GPS阵列,对海冰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连续监测。船载自动气象站也首次获取了北纬80°地区的气象数据,填补了中国在北极高纬度地区气象资料的空白。

作者:余春

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专业,进修于中山大学研究 生院现代文学专业。曾任《海军装备》杂志总编辑、编审、大校军衔、专业技术四级;第三届中国期刊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 会会员,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客座教授,海军飞行安全管理专家, 武器装备管理专家,资深编辑。

长期坚持文学创作、撰写科技文章、举办专题讲座,从事武 器装备的发展研究,尤其在高科技装备的风险管理研究领域成果 显著。出版作品涉及文学和科技多个领域。二十余次获得军内外文学创作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三次被评为海军先进出版工作者,三次荣立三等功。

评论
刘海飞123
少师级
本次考察的科学目的是了解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了解北极变化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
2022-02-15
旺旺!
大学士级
船载自动气象站填补了中国在北极高纬度地区气象资料的空白。
2022-02-15
鲁国庆.
学士级
工业科普图书让少儿读者掌握更多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能认识到科学与日常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202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