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山海经》中的怪蛇原型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今天我们来说说《山海经》中的上古怪蛇。

说起蛇,大家都不寒而栗,因为从古至今,蛇就是危险的象征。它们种类繁多,适应性强,无论是森林、平原还是沙漠,甚至北极都有它们的身影。在上古的洪荒大泽时期,蛇就是各个山头水域的重要角色。

1

神话与现实之“长蛇”与网纹蟒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节选《山海经》)

在大咸山中有一种长蛇,身上长着像豪猪刺一样的钢针,发出的声音就像小时候走街串巷的那位卖豆腐大叔的木棒子声,还好小编没在上古不然听到这声音,还以为卖豆腐的来了……图片

言归正传,长蛇可谓是《山海经》中数一数二的大蛇了,根据书中记载,它生活在山中的平原地带,既然叫长蛇,那“长”肯定就是它的特征了,至于多长,书中并未提及,但是能在一座山上盘踞成为一方霸主,想必不是个只吃花花草草的小可爱。

要说当今世界上最长的蛇,网纹蟒肯定位居榜首。网纹蟒分布于东南亚的雨林和稀树的平原及草原地带,通体呈灰色或橄榄色,具有黑、黄和浅灰色网状斑纹,眼睛呈橘红色,瞳孔竖置,头部两条清晰的饰纹贯穿于它的眼眶,让人看起来威慑力十足。它虽然身体较为纤细,确是凶猛的捕食者,这种体型能达到10米左右的巨大蟒蛇,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蛇类之一。

网纹蟒

图片

网纹蟒是体型最长的蛇,它通体肌肉发达,缠绕力强,性情凶猛,卵生,与最重的绿水蚺齐名。图为网纹蟒在吞食猎物。

2

神话与现实之“巴蛇”与绿水蚺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节选《山海经》)

传说在上古时期,有一种以白玉象为食的大型蛇类叫做巴蛇,它每吃完一餐要过三年的时间才能将消化不完的象骨吐出来。都说贪心不足蛇吞象,这放在《山海经》宇宙观里,可是妥妥的现实啊。

据说巴蛇一开始也只是吃白玉象这种动物,不过后来就连路过的行人也一同吞进腹中,于是黄帝派出大羿(注意这里是大羿不是后裔,射掉九个太阳的也是大羿)将其射杀,被斩断的身躯就变成了现在的巴陵。

听完神话我们再谈谈如今世界上最重的蛇类——绿水蚺。

绿水蚺生活在南美洲北部的热带雨林和泥沼中,通体在6~10米之间,听起来好像它不如网纹蟒大,其实不然,绿水蚺虽然体长相比网纹蟒略逊一筹,但是体重确把它推向了食物链的顶端。

一条成年的绿水蚺体重大约在220公斤左右,这种拥有野猪般腰围的庞然大物,让人看到只会胆战心惊,再加上它全身布满墨绿色圆形斑纹,与森林的颜色交相呼应,让它在光线不佳的热带雨林中宛如隐形了一般。当它抬起头,眼眶上的橘黄色的条纹就像长了角一样,怪不得南美洲当地有些部族把它当成神明一样崇拜。

图片

图片

1997年 路易斯·罗沙 导演的《狂蟒之灾》剧照,上图是根据绿水蚺为原型所创作的巨蟒。

3

神话与现实中都存在的“白蛇”

“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具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

“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节选《山海经》)

《山海经》中记载泰冒山、神囷山、柴桑山上多白蛇,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带过,但是却能看出,这种白蛇可是十分多见啊。古往今来人们也对白蛇的题材十分热衷,比如民间爱情故事《白蛇传》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现实中确实有一种俗称白娘娘的小白蛇。

图片

白化德州鼠蛇

白化德州鼠蛇,俗称白娘子、白娘娘,是游蛇科锦蛇属下的一种无毒蛇,卵生,主要生活在北美地区的森林地带,它是德州鼠蛇的一个变异品种。一般身体可达两米以上,虽然体型有些吓人,却有一颗“安静的小淑女”心性,只要不是故意惹毛它们,一般不会攻击人类。而且它们通体雪白,眼睛又大又圆,妥妥的“白雪公主”一枚。让人直呼原来蛇也可以这般漂亮,实属不易。

图片

白化德州鼠蛇蛇蛋,蛇蛋与鸟蛋不同,它们表面略微粗糙,质地较软,好像皮革质地一般,一般蛋形呈椭圆形或圆柱形居多。

《山海经》中还有相柳、肥遗、腾蛇、鸣蛇等等。有的凶猛,能掀起滔天巨浪;有的一头两身,能引起大旱灾;有的吞云吐雾,每天想着蜕皮飞升。这些不一样的怪蛇,使《山海经》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着迷,成为了书中最具特色的一大亮点,同时也为后世人们考察上古时期的动物环境,提供了重要线索。

图片

/

来源:大美科学

评论
华科普
大学士级
《山海经》一一我国古今神话传说之最!
2022-02-17
文婉清
举人级
《山海经》为考察上古时期的动物环境,提供了宝贵线索。
2022-02-17
八年幼儿园博伺厚
太傅级
说实话,我看到蛇的图片都冒冷汗!
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