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班没几年的小李,可谓经历一次又一次“大风大浪”。手术室内,她经历过患者过敏、经历过患者大失血、甚至经历过术中心跳骤停。每一次事件,都会让她惊出一身冷汗。
前几天,一个阑尾炎手术再次让她惊出一身冷汗。
(图文无关)
《手手相传》
照片来自第四届“仁心杯·最美白衣天使照片征集大奖赛”
拍摄者:齐河县人民医院 王岱岳
这台手术,看似平淡无奇,就是一台普外科的小手术,又是一个择期手术。因此,几乎可以用“很简单”来形容这台麻醉。唯一的变数,可能就是术中可能需要开刀做。
有的人会说:阑尾炎,不就是开刀做的吗?
以前是开刀做。甚至有一个时期,大家还会通过刀口是一指还是两指较劲、彰显手术高超。
但是今天的阑尾炎手术,大多会选择腹腔镜下完成。这样一来,更加微创了。皮肤愈合好的患者,肚子上可能什么都留不下。
这个患者有变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曾经做过肠道手术。这样一来,腹腔内的肠道连同阑尾的解剖位置很有可能发生异常。再加上上次术后可能的黏连,让手术能否顺利完成打上问号。
手术中,小李也异常关注台上的一切。
如果外科决定开刀做,她需要做的是增加麻醉深度。并且,是在未动刀之前就要增加。一旦刀划开皮肤了,再用镇痛药就来不及了。
有的人可能对此不解:患者都全麻了,什么时候给镇痛药不一样?
这里的区别很大:虽然全麻了,患者的意识感受不到疼痛。但是,如果麻醉深度不够,躯体依然可以感受到痛感。
痛感一旦发生,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表面上,血压或者心率会发生变化。内部环境,也会因为疼痛刺激导致疼痛因子释放。
这些已经释放的因子不会立刻消失,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内,疼痛因子可能持续影响手术患者的循环指标,从而影响手术麻醉安全。
突然,她听到外科医生在讨论要不要开刀。看外科主任的眼神和思考,八九不离十是同意了。于是,小李立刻抽了一支吗啡。考虑到手术可能很快,她只注射了半只。
果不其然,几分钟后就开刀了。
看到外科开刀,小李为这次准确预判稍稍给自己点了一个赞。
半小时后,开始缝合刀口。小李这边,也在做着手术结束前的麻醉控制。
原本以为,患者会在手术结束的第一时间醒来。并且,对于这一点,小李坚信不疑。因为,她用的麻醉维持药物都是短效的。
唯一长效的,就是吗啡,但也只用了半支。但从这个药的药理来看,就这么点儿剂量几乎很难对成年人的呼吸造成什么影响。
然而,刀口缝完三分钟后也没醒。
百思不得其解的小李,用手指扒开了患者的眼睛。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句话没错。这一点,完全适用于麻醉。通过眼睛瞳孔大小,就能大致判断麻醉深度。这方面,从现代麻醉学发展之初就被先前的麻醉学者定义了。那个时代,瞳孔变化,是乙醚麻醉分期的重要标志。
另外,球结膜是否水肿也能判断液体量、是否低蛋白、是否大量失血以及颅内压等情况。
然而,当她扒开眼睑的时候,吓了她一跳:患者的两个眼睛都像针尖大小。
看到这样的瞳孔,她立刻反应过来:这是吗啡高敏反应。
有的人会说:不会是麻醉深度太深了吧?
一般不会:首先,手术中并未用到太大量的镇痛药,循环系统也未表现出镇痛药的明显抑制;其次,用于维持的镇痛药是一种代谢非常快的药,理论上几分钟就代谢差不多了。
【温馨提示】点个关注,这里有大量专业的医学科普,为您解密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