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世界科幻动态】中国科幻小说在马来西亚的传播路径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原创
对科普科幻青年创作人才进行遴选和培训指导,支持青年人的创作
收藏

作者:洪以欢,马来西亚来华留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主要关注中国科幻小说“出海”现象。(上)本节选自《世界科幻动态》2021年8期

相较于当代中国文学在欧美和日韩的热烈传播情况,东南亚的中国文学传播是延迟、缓慢的,甚至有所缺失的。因此,调查中国科幻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情况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受制于语言种类、历史社会发展、文学出版环境、教育普及程度等许多方面。笔者采取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包括查找书刊纸本材料、官方机构藏书、书籍销售市场以及社交媒体资讯,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地讲述马来西亚读者接触中国科幻作品的路径。

书籍与报刊以往中国文学在马来西亚的引入和传播途径主要以书籍、报纸和刊物的形式为主。基于独特的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当地市面上很容易找到大量中文书籍。因为马来西亚是多元民族国家,日常社会活动要求一般民众掌握至少两种以上的语言,所以当地普遍流通汉语、英语、马来语以及泰米尔语。为了应对多种语言的市场需求,马来西亚市面上贩售的书籍多为源语言版本。同时,马来西亚拥有海外最完善的中文教育体系,重视母语教育的大马华社可以毫无阻碍地阅读中文书籍。因此,马来西亚当地有不少中文出版社以及以售卖中文书籍为主的书局,出版销售马华文学作品之余也大量从中国进口简繁体中文出版物。除了以书籍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当地马华文坛的动态发展很长一段时间都寄生于报纸副刊。“中国现代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实际上均与华文报刊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五四时期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现代转型,更是与中国五四新文化报刊和东南亚华文报刊有着双重的关联。”[1]马来西亚中文报刊发展历史将近200年,二战以前绝大部分的新文学作品都刊登在各个报纸副刊上面。马华文坛与文学动向依赖报纸副刊的风气,在现今传统报业式微之时,依然具有影响力。

中国科幻小说传入马来西亚的路径大致上也分散在书本与报纸副刊之间。除了被视为五四文学范畴的老舍科幻讽喻小说《猫城记》,最为大马华社所知的是中国香港作家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受港台文化影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卫斯理的故事以书籍和影视作品的形式流行于马来西亚以及周边国家的华人群体。当时互联网尚未普及,纸本读物普遍经由杂志报亭、书店以及租书店流通传播。“卫斯理系列”与金庸等人的武侠系列作品并驾齐驱,作为租书店的热门商品,风靡一时。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科幻产业获得多方面发展并且作品陆续译介海外,进入马来西亚读者视野的中国科幻作品日渐增多。加上2019年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的话题热度影响,刘慈欣的《三体》成为当下最受青少年读者所熟知的中国科幻作品。各大实体书店、线上网络书店以及学校图书馆都可以找到“三体”系列作品和其他中国科幻书籍,其中以刘慈欣的短篇著作为主。

“卫斯理系列”漫画(中文版与英文版)

报刊方面,1929年创刊的《星洲日报》(Sinchew)是马来西亚最具影响力的中文媒体,多次见证马华文学的历史变革与华人群体的阅读趣味转向。该报副刊以鼓励社会大众阅读作为纸质文化媒体的立身根本,不仅多次刊登介绍“卫斯理系列”故事,而且有关中国科幻小说的推荐文章也时有所见。该报副刊更于2020年开辟“全民阅读”版块,旨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社会状态下,以报章联合网络空间的方式鼓励民众阅读,推动华人社会的阅读风尚。根据脸书(Facebook)群组“越读者(马来西亚)”1不定期举办的《星洲日报》副刊征稿活动,2020年7月期间的征稿主题为“漫游科幻与奇幻世界”,共收获23篇与“漫游科幻世界”相关的投稿。其中有7篇谈论了中国科幻小说:4篇讲述了倪匡的科幻推理系列作品;2篇有关刘慈欣的科幻短篇和小说《流浪地球》;1篇为网文作者桐华的科幻言情小说《散落星河的记忆》。

《星洲日报》(副刊)的“全民阅读”活动资讯

《星洲日报》(副刊)刊载“漫游科幻与奇幻世界”读者来稿

网络书店随着新媒体科技的发展与普及,马来西亚的实体书店日渐式微,各大品牌书局纷纷转向经营网络书店。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使用汉语关键词“科幻”“刘慈欣”“三体”、马来语关键词“Fiksyen Sains”“Cixin Liu”、英语关键词“Chinese Science Fiction”“Cixin Liu”“The Three-Body Problem”,在各大网络书店进行搜索,调查中国科幻相关书籍在马来西亚的售卖情况,以期了解中国科幻小说在当地的市场价值以及传播效果。

马来西亚主要的网络书店有大众书局(Popular)、商务印书馆(马)、城邦阅读花园(CitèBook Garden)2、MPH online、Books Kinokuniya Malaysia、Book Xcess online、Bookurve,以及Open Trolley。其中,大众书局、商务印书馆(马)和城邦阅读花园三家书店引进的中国大陆、港台地区的中文书籍种类,基本反映了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的阅读偏好,同时也是当地个体书店的售书市场指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城邦阅读花园是售卖最多中国科幻相关书籍的网络书店,除去带有科幻内容的中国网络文学出版物,属于中国科幻小说意义上的书籍共有36条结果,涵盖海峡两岸科幻作家的作品、作品合集以及科幻研究著作。其他两家网络书店贩售的中国科幻相关书籍不多,分别是大众书局4种、商务印书馆(马)3种。这些网店都售有刘慈欣和倪匡的著作,其中城邦阅读花园引进刘慈欣的著作最为多样,有《三体》《带上她的眼睛》《流浪地球》《水星播种》《太空游民》和《信使》。该店也上架了王晋康与韩松的短篇小说选集以及其他中国科幻作家,例如夏笳、宝树、飞氘以及张冉的作品集。其他还有未来事物管理局出品的《猫不存在》、由星河与王逢振选编的《2017中国年度科幻小说》,以及未来科幻大师奖组委会编的《临界点2:2016未来科幻大师奖精选集》,等等。

基于马来西亚的语言流通情况,大型网络书店一般优先推介英文、马来文、中文书籍,但是实际上贩售的书籍涵盖多种语言。根据其他书店的调查结果,Books Kinokuniya Malaysia共售有27种涵盖海峡两岸多位科幻作家的作品合集和译本,其中有10种为英语译本、5种为德语译本。Bookurve售有18种中国科幻相关书籍,其中刘慈欣的著作中英语译本有9种、西语译本有4种、中文版本有2种,另外还有郝景芳的著作中文版本、英语译本各1种,以及陈楸帆作品英语译本1种。MPH online售有7种英译中国科幻相关书籍,涉及的作家仅有刘慈欣、陈楸帆和刘宇昆。Book Xcess online仅售有3种刘慈欣的英译本著作。

Books Kinokuniya Malaysia 推介的刘宇昆(Ken Liu)的中国科幻译作

总体来看,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陈楸帆以及郝景芳的英译本作品几乎可见于各大网店,反映出马来西亚读者群体使用多种语言进行阅读活动的现象。这些书店当中,城邦阅读花园引进的中国科幻相关书目与Books Kinokuniya Malaysia引进的书籍重合度很高。若将两家书店售卖的刘慈欣著作的各种语言版本进行比较和分类,可以发现英语译本的数量多于其他语言版本,他们所引进的相关作品书目甚至比中文版本书目更为齐全。

官方图书馆在马来西亚的官方馆藏图书方面3,关键词“Chinese Science Fiction”的搜索结果中,只有吉隆坡图书馆和马来西亚国家图书馆(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收藏有中国科幻相关的书籍。在总共182条结果中,中文书籍有154种,多为儿童科普类著作4。由于马来西亚官方语言为马来语和英语,所以绝大部分中文书籍以拼音的形式显示在系统目录当中(例如“Shanyang renlei-liucixin = Support human beings, Hudie-liucixin = Butterfly, Shijian yimin = Time immigrants”等)。吉隆坡图书馆只收藏有刘慈欣的著作,共有12种,目录分散于中文小说(Chinese Fiction)、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儿童故事(Children's Stories)、技术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人类遇见外星文明小说(Human-alien Encounters Fiction)的书目分类当中。从以上目录分类可知,马来西亚官方藏书机构对于中国科幻小说的概念了解有限,无法正确归类书籍属性。马来西亚国家图书馆虽藏有多种中国科幻相关书籍,但是大部分都是儿童科普类著作,并且没有对应的书目分类。

注释:

1 脸书(Facebook)群组“越讀者(馬來西亞)”与“我爱阅读Love Reading”聚集了大量马来西亚的阅读爱好者,他们互相以“书友”称呼,发帖分享华人圈子的书籍资讯、推介和买卖信息,这些群组同时也是《星洲日报》副刊“全民阅读”版块的合作征稿平台。

2 马来西亚“城邦閱讀花園”网络书店,成立于2013年7月,主要引进售卖海峡两岸的简繁体中文出版物,以及新马地区的中文书籍。

3 这一部分数据来自于马来西亚各大图书馆使用的线上图书目录查询公共服务系统“Panduan Penggunaan Perkhidmatan Carian Buku 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简称OPAC)。根据关键词“科幻”“刘慈欣”“三体”“Chinese Science Fiction”“Cixin Liu”“The Three-Body Problem”以及“Fiksyen Sains Cina”的查询结果,可以了解中国科幻相关书籍在官方馆藏方面的数据。

4 吉隆坡图书馆(Perpustakaan Kuala Lumpur)官网U-Pustaka所建设的OPAC系统涵盖了马来西亚12座国立与州立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源。

参考文献:

[1] 郭惠芬.华文报刊、南下文人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嬗变:从五四到抗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99-109.

(中)本节选自《世界科幻动态》2021年9期

“卫斯理系列”在华人群体的传播与影响由于受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文化影响,马来西亚流行的“卫斯理系列”正版书籍为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发行版本。“卫斯理系列”中,由倪匡创作的有150个故事,分别收录于145本小说之中(包括以前传形式书写的《少年卫斯理》),加上授权其他作者所写的11个故事,“卫斯理系列”现共有161个故事,合计156本小说。中国香港出版的系列全集前期第1至80本作品由明窗出版社发行,后期第81至131部作品则由勤+缘出版社发行(其中包括《电王》《生死锁》《黄金故事》《游戏》)。台湾版前期作品曾由远景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改由风云时代出版社出版,《极刑》以后则由皇冠出版社发行。港台流行文化风靡东南亚的时期互联网尚未普及,纸本读物普遍经由杂志报亭、书店以及租书店进行流通传播。“卫斯理系列”作品与金庸等人的武侠系列作品并驾齐驱,作为租书店的热门商品,一时人人争阅。租书店的盛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之后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开始普及,阅读模式的改变严重影响了租书店的生存,连锁租书店品牌“十大书坊”与“皇冠租书城”也无法抵挡时代变化的洪流。除了歇业,部分租书店选择转为出售二手书,售卖以港台言情、武侠、推理小说为主的二手书籍,其中倪匡的科幻推理“卫斯理系列”至今依然受到藏书爱好者的欢迎。

此外,浏览网络社交平台脸书(Facebook)上马来西亚华人阅读爱好者聚集的群组“越读者(马来西亚)”与“我爱阅读Love Reading”1发布的帖子,当中不乏与“卫斯理系列”作品相关的内容。这些爱好者的发帖都在讨论故事情节、书籍版本、收书购书资讯等,参与人群分布在各年龄层,发帖时间自群组成立以来至今都有所见。书友们纷纷上传、分享自家收藏的不同版本“卫斯理系列”藏书,除了正版书籍,也有翻版书籍。脸书群组的讨论热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部小说于新媒体时代在马来西亚华人群体的传播程度。

图片来自“我爱阅读 Love Reading”成员 She Rene 发帖

倪匡的科幻推理“卫斯理系列”小说很长一段时间在马来西亚被视为中国科幻的代表作品。时至今日,根据马来西亚最大华文报刊《星洲日报》(Sinchew)副刊的电子报章记录,自2007年开始便有“卫斯理系列”相关的报道和文章刊登,其中有书评、影评、作品举例以及作为文化形容词被其他新闻报道提及。该报2020年4月23日的“读书日”特别系列版块刊登由龚万辉撰写的《卫斯理小说封面考》2,谈论了小说的科幻内涵以及不同封面绘者所表达的作品意象。同年,自诩为追寻倪匡文字20年、是其超级书迷的洪伟翔,于2月14日起受邀撰写介绍倪匡著作的系列书评(版块标题“翱翔天际话_倪匡”),每月两篇文章,连载至今。每期书评谈论一个主题,介绍“卫斯理系列”小说使用的科幻概念,例如穿梭未来、回到过去、窥视历史、病毒祸根、科学狂人,等等。报刊除发表书评文章之外,还刊登了从合作的脸书群组“越读者(马来西亚)”在“漫游科幻与奇幻世界”征稿活动中征得的4篇谈论倪匡科幻推理系列作品的稿件。马来西亚华文报刊呈现了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在马华文艺活动中的热度。

洪伟翔连载文章“卫斯理系列”对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来说是第一部用中文讲述科幻概念的作品。其中对外星生物、地外文明、时间回溯、科学狂人等科幻经典题材的描写结合倪匡生动的文笔,启发了一代读者的科学想象。脸书群组“越读者(马来西亚)”成员之一Peter Stone发表的《卫斯理》一文指出,卫斯理的科学精神对千万读者起着正面影响和启发的作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推而广之,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想法性格的旁人;面对未知事物,存而不妄下定论。”

刘慈欣《三体》和《流浪地球》电影的翻译传播与影响当代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资讯流通不再受到地域限制,港台流行文化日渐式微,难有超越“卫斯理系列”的中文科幻作品进入马来西亚华人读者的视野。而大陆科幻自20世纪90年代重振旗鼓以来,整体实力强盛,随着近10年来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积极向海外传播“中国的”科幻。与此同时,在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事业的推动下,马来西亚华人群体所接受到的母语文化重新与当下大陆接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作为中文畅销书被当地各大书商引入,而《流浪地球》则作为第一部成功的中文科幻电影被群众知晓。

中国科幻小说在马来西亚除了以中文版本流通,也通过英语译本传播。2015年刘慈欣的作品《三体》斩获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一举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科幻的实力之时也开启了“后三体时代”。一旦人们谈起中国科幻,便会提出“是否只有刘慈欣?”的疑问。但是随着大量中国科幻小说中的优秀作品不断被翻译成英文出版,这种质疑不攻自破。刘慈欣的获奖,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在《三体》英语译本中的翻译工作功不可没。《三体》英语译本大大推动了中国科幻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在马来西亚也不例外。把当地各大书店引进的中国科幻相关书籍的各个语言版本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科幻作家作品的英语译本书目数量多于中文版本的现象。甚至单从刘慈欣的作品来看,引入的英语译本书目数量也多于中文版本。

除了小说译介,电影制作也为中国科幻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起到强大作用。2019年《流浪地球》在全球多地上映,获得极大成功,马来西亚的报章纷纷报道了相关消息,但是影片却未能在当地影院公开上映。马来西亚最大华文报章《星洲日报》娱乐版的影视版块当年顺势刊登了一篇谈论该影片的文章《〈流浪地球〉:不能在戏院捧场的遗憾》3。文中指出,作为中国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宇宙科幻片,《流浪地球》的叙事、特效和剧情都没有令观众失望,影片表达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家庭,让这部电影有别于一般的好莱坞科幻片。这篇文章对影片输出的中国科幻价值观表示肯定,并且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然而,另一份华文报章《光明日报》(Guang Ming Daily)的新闻报道却指出,虽然当地影迷引颈期盼影院可以上映《流浪地球》,但是院方基于该电影不符合民众的生活状态,加上传输中国价值观的电影长期只属于小众群体(之前《战狼》的反响并不积极),因此并不考虑上映4。文章对影片中的中国科幻价值观能否被马来西亚观众接受保持着观望态度。

《星洲日报》对电影《流浪地球》的相关报道

《流浪地球》电影马来语字幕版马来西亚最大英语报章The Star一直对中国科幻相关的新闻多有报道,曾于2017年特别刊登文章推介第一部获得雨果奖的中文科幻小说——《三体》英译本的出版,以及介绍作者刘慈欣的相关事迹5。而New Straits Times则是马来西亚发行时间最久的英语报章,早在2014刊登的一篇文章便讨论了亚洲科幻缺席的问题,指出翻译不足是主要原因。该文章提到近年亚洲科幻通过英译出版了许多优秀科幻作品,其中更以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为例进行说明6。该报2019年刊登了《流浪地球》电影票房相关的报道7。

除此之外,马来语报章一贯没有关注过国外电影相关的资讯,但是民间字幕组网站提供有《流浪地球》的马来语翻译字幕,全球最大视频网站Youtube上也有不少印尼语影评博主推介这部影片,受到马来语观众关注。

综上所述,虽然马来西亚影院没有公开上映《流浪地球》,但是民间对这部影片的讨论和关注有迹可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科幻小说在马来西亚的传播状况反响喜人。

注释:

1 脸书(Facebook)群组“越讀者(馬來西亞)”与“我爱阅读Love Reading”聚集大量马来西亚的阅读爱好者,互相以“书友”称呼,发帖分享华人圈子的书籍资讯、推介和买卖信息,这些群组同时也是《星洲日报》副刊“全民阅读”版块的合作征稿平台。

2 见星洲网: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043337.html。

3 见星洲网: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012120.html。

4 马来西亚华文报《光明日报》:https://guangming.com.my/《流浪地球》等3部電影-大馬吃癟沒戲。

5 可见于网址https://www.thestar.com.my/lifestyle/culture/2017/05/27/li-cixin-sci-fi-novelist。6 可见于网址https://www.nst.com.my/news/2015/09/well-lit-where-are-asian-aliens。

7 可见于网址https://www.nst.com.my/lifestyle/groove/2019/02/460220/chinese-sci-fi-movie-wandering-earth-pulls-440-mln-10-days。

(下)本节选自《世界科幻动态》2021年10期

中国科幻在新世纪不仅持续发展、获得现象级的热度,还成功走出海外,塑造了不同于以往的中国文化形象。例如基于刘慈欣作品改编的《流浪地球》电影,以及长篇小说《三体》的海外译介与出版,都向海外世界展现充满未来科技感、讲述现代价值观的“新中国”面貌和潮流文化。

马来西亚作为海外华人聚集较多的国家之一,中国语言和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和延续。中国科幻作品的传播在这片土地上并不是闻所未闻的。中国现代文艺运动,尤其是“五四”文人群体对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以下简称“马华文学”)的影响非常深刻,其中老舍作品在当地一直有广泛的传播,为东南亚“五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事实上,从老舍的科幻讽喻小说《猫城记》、倪匡的科幻推理“卫斯理系列”,到如今刘慈欣的《三体》在全球科幻界的流行,不同时代的中国科幻小说都获得了马来西亚读者的喜爱。让人感到疑惑的是比起表面上的传播热度,中国科幻小说在该地的传播现象并没有受到当地学界的关注。

首先固然是在整体环境当中,科幻小说没有被主流文学界所重视,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因为同样属于类型文学的武侠小说在马来西亚不仅拥有大量读者,还长期吸引着学界的目光。武侠小说当中蕴含的中华侠义精神成为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港台流行文化风靡东南亚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与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同为租书店、杂志报亭、书局的热门商品。除了在报纸副刊上长期连载,相关的影视剧改编作品一经推出,便是收视率的保证,漫画也是人人争阅。相较于马华文学研究中学界对中国武侠小说的长久关注和研究热情,科幻作为与武侠并驾齐驱的文学类型却遭到冷落。这个现象需要进一步地调查追问,不能以类型文学不受主流文学界重视而一言概之。笔者认为,马华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联系紧密,许多文学观念也受到中国的影响。然而科幻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以儿童文学的定位存在,科幻属于儿童读物的偏见也同样反映在马华文学当中。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发源地和风向标,中国国内的研究界在新世纪以来才正视科幻书写的重要性,成人科幻的地位和发展得以向主流文学靠拢。中国科幻发生的文学流变随着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辐射到周边文化区域,并经过时间发酵才能发生足以被观察到的影响。其次,马华文学处于汉字文化圈的边沿位置,根植在文化多元的赤道半岛国家,文化的驳杂和交流互动使本土性特色渐渐取代以往对中国文学的依赖,导致文学影响的发生不再理所当然。马华文学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意识地发展出自主性、注重叙事内容的在地性、书写赤道半岛的生活经验等特点,不再直接跟随中国文学的模样,这样的情况造成中国当代科幻小说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力量才能将影响传达到位。最后,马来西亚是多语言多文化并存的国家,以中文为母语的华人社群尚且对中国科幻了解有限,更罔论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马来人、印度人以及当地土著人群会去关注这个方面的资讯。因此,中国科幻小说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并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热烈,也不像在日本和韩国那样能够及时察觉中国文学的流变,实际情况要求中国科幻准备更为多样的传播方式,思考更具有主动性的“出海”模式,才能做到具有文化输出价值的传播效果。

2020 年 4 月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与大众书局合作举办的“全民阅读 20·20 最推荐中文书”活动公布的选书名单(当中并没有中国科幻作品)

幸而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新媒体时代的增强,大力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乘着这股“出海”风浪,中国科幻小说通过网络文学输出和作品自身的强大实力受到海外读者的认可和赏识。虽然很多时候没有进入当地主流文学的视野,但是民间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关注有大量痕迹可循。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致力于对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展示中国文学海外发展的成绩,总结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近年来中国科幻小说陆续得到译介输出海外后,除了个别作品如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接连摘下重要国际科幻大奖引起世界瞩目,其他优秀译介作品也受到海外读者认可。中国科幻小说的“出海”为传播当代中国形象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海外华人众多的马来西亚。中国科幻小说成为华人群体重新与当代中国接轨的途径之一,中国科幻小说“出海”因此展现了现代中国的积极形象。这种文学传播所获得的反响是双向流动的,尤其是马华文学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渐走出自己的道路,在地性经验的书写导致马华文学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微弱。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马华文坛发生了一场涉及马华文学中国性问题的争论,新一代马华学者认为过度依赖中国文学会阻碍本地文学的主体性发生,提出应该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书写华人的在地性经验。这场论争逆向凸显了中国文学对马华文学一直以来的影响,同时也警醒着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事业不应该忽略对海外华人群体的关照。“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不是单向的输入,而是互为主体的互动交流。”[1]从那时候开始,马华文学的本土性、独特性和主体性得到重视,对中国文学的依赖有所下降,开始有了选择接受的意识。“卫斯理系列”小说因为港台流行文化所以在马来西亚热烈传播,同期的大陆科幻作品却不见踪迹是对此最好的说明。这对中国当代文学也有所启示,面向海外华人群体需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向海外华人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新发展。

《天狼星科幻诗选》,马华文学第一部科幻诗选,由天狼星诗社领导人温任平编辑,收入诗社成员 20 家诗人共142 首科幻诗,受人瞩目。

2017 年 11 月《星洲日报》(副刊)刊登“科幻文学专题”

如今网络的流通对文学传播有利有弊,一方面,文学翻译以及传播变得简易快速,另一方面,网络资讯的繁杂也增加了中国文学向外传播有益信息的难度,海外华人不一定能够正确地从大量资讯中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的新进展。以《流浪地球》电影在马来西亚传播的受阻为例,因为影片的中国色彩导致当地影院做出了不符合华社民众意愿的判断,所以不予上映。实际上该影片传达的家园情结是有别于传统好莱坞科幻片的出彩之处,而影片质感也不同于以往中国影视粗制滥造的“三毛钱特效”,种种因素导致马来西亚观众无缘观赏这一部成功的科幻电影。此外,通过比较倪匡的科幻推理著作“卫斯理系列”小说以及刘慈欣著作在马来西亚的传播数据,英译本的《三体》比起中文原版更为市场所知。这说明中国大陆科幻作品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不仅有信息的缺失和误解,甚至在书籍市场上还有语言不平衡的现象。这些传播迟缓的现象还受到马来西亚本土科幻沉寂的影响。马华文学依赖中国文学生存的年代,中国科幻被定义为儿童科普文学,相应地造成科幻题材也不受马华文坛重视的情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马华文学受港台文化影响强烈,忽略了大陆科幻发展的黄金时期。直到当代中国科幻在西方得到译介、获奖,海外掀起“三体热”,中国科幻作品才走进了马华文学的视野,带动了马华文坛对科幻题材的重新审视。马来语文学方面,科幻题材一贯处于边缘位置。根据Youtube视频网站上马来人博主兼科幻小说家“Mr. So”针对“为何科幻小说无法获得马来西亚读者青睐?”(Genre Fiksyen-Sains Tidak Mendapat Perhatian Pembaca di Malaysia?)的视频,他指出三点原因:一是科幻小说的虚构性不被马来语主流文学接受;二是成人科幻作品的缺乏导致马来人民普遍有将科幻等同于儿童读物的偏见;三是没有合适的阅读资源(没有翻译成马来语的中国科幻小说)。另外,马来西亚本土科幻的沉寂也是书店与图书馆无法正确对科幻作品进行书目分类的主要原因。

Youtube上的用户以马来语推荐《流浪地球》电影总而言之,中国科幻小说在马来西亚的传播有良好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作为基础,华人读者众多使得中文原版书籍可以直接进入市场,多元社会让英语译本拥有大量的目标读者,科幻衍生的文化工业产品也获得认可和期待。未来通过多种语言的译介,以及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工作的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幻小说必定可以在马来西亚获得广泛传播,带动当地科幻的发生,达到文化交流和影响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贾颖妮.从马华文学论争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J].东南学术,2019(6):198-206.

(排版:张馨木 编辑:齐钰 审定:邹贞)

评论
演绎无限精彩!
大学士级
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积极向海外传播“中国的”科幻。中国科幻小说在马来西亚的传播状况反响喜人。
2022-03-15
巴达日乐图
少傅级
学习
2022-03-15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太师级
202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