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国家卫健委医政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
关于新方案的试行,有什么亮点值得关注,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
01,该版相比以前的版本有哪些变化?
此版诊疗方案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和修订。比如:
1,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患者,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大多不需要过多治疗,全部收治到定点医院会占用大量医疗资源的情况,所以此次提出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其中,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2,将两种特异性抗新冠病毒药物PF-07321332/利托那韦片(Paxlovid)和国产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被明确写入,并详细描述了适用人群和使用方法;
3,解除隔离、出院标准做出调整;
4,新方案还明确将抗原检测作为发现病例的补充手段,要求疑似病例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立即进行核酸检测或闭环转运至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进一步提高病例早发现能力。
其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对“假阳性”标准提高了,这一项可以说是对于新冠防疫是巨大的进步。
02,“假阳性”的标准
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新冠带来的最大困扰就是:隔离。
动不动就被隔离了,而判断标准就是核酸阳性,一旦隔离,14天起步,个人生活工作都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在实践中却发现,很多所谓的“阳性”是假阳性
,也就是明明没感染,却被认定是感染,不仅让个人受到影响,也让周围人比如时空伴随者等都受到了影响。
究其原因,在于新冠的检测手段是核酸扩增。
这个扩增过程会有一个ct值(cycle threshold value),也就是用反应循环来判断。
有没有阳性,本质上是到底含不含有新冠片段,于是就可以出现曲线上的明显差异,这样就能直观地判断出是否有阳性。
新的标准改为核酸检测Ct值≥35。
03,为什么是Ct值≥35?
为什么会改为这个数字呢?
其实做过实验的人会有经验,那就是,35的话,其实大概率是背景的杂结果,因为pcr假阳性太多了,扩增的次数越多,对于结果的放大也是越明显,甚至可以说的极端点,30以上都不太可靠了。
在很微量的核酸水平,ct35的话,大概率是假的。
所以,这次直接调整了,不过,还是要谨慎的说“当Ct值大于35时,密接者也不会出现感染,所以这部分‘感染者’不具有传播能力,再把他们隔离,会涉及到更多人群以及隔离资源。”
因此今后,对于新冠阳性的判定会更加的精准,也能够更好地避免假阳性出现,导致人们被错误隔离造成更多的损失。
不过,对于现在出来的抗体试剂盒,em,其实也就那样,远不如金标准核酸。更别提,自己检测别人认不认都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