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抗“疫”期间害怕去上班怎么破?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解读专家

陈建华(南昌大学二级教授、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长)

首先请允许我在此对非常时期毅然返岗复工的您致以敬意。同时也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的个人防护措施,做到健康返岗,高效复工。

返岗复工的心态

当人们普遍宅在家里,而我们却要返岗复工,有的还要跨江过府远行千里,难免有些想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概括起来可能有以下三类:

1.急,急于返岗心态。这个时候还有期待上班的?有的,一是确实工作走不开,需要赶紧赶回去,在家待得心着急;二是从湖北武汉返乡回家,被隔离,全封闭,在家待得不舒服;三是迫于生计,必须出外务工赚钱,在家待得不踏实。

2.迫,迫于返岗心态。相当一部分人可能是持这种心态。中央电视台每天都播放,此刻最需要的是三个字:“宅、戴、洗”,第1个字就是宅,宅在家,可我却偏偏要出门,不是工作实在走不开,不是担心丢饭碗,不是苦于生活费,真是不愿意此刻出门复工。

3.怕,惧怕返岗心态。虽然上面两种返岗复工心态不同,但有一点心理活动是相似的,那就是担心、害怕甚至恐惧。例如担心环境是否安全;恐与人接触怕传染;恐自身防护措施不到位被感染;恐去公共场所;恐工作压力大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等。

▲2月10日,北京迎来春节后复工首日,行人骑行在北京街头(摄影/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返岗复工心态调适

我们都是血肉之躯,面对人类现在尚不完全认识、不能把握,且带较强传染性的新冠病毒,要说不害怕是不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调适。

所谓调适,就是针对个人可能会存在的不适与担心,有针对性地认识与调整,仔细读完下文,可能会对您有所帮助。

1.接纳。一是接纳自己非常时期要返岗复工的现实。不论是急于还是迫于,都是自己必须返岗复工的原因,别无选择,一旦这样想,心里就会踏实些。二是接纳自己恐惧害怕的心理。焦虑和恐惧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正常的反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个体渡过危机。全国上下协力防控,说明这种新型病毒确实是让人类害怕的,在这种大背景下,个人适度害怕焦虑是可以理解,是正常的,而且适度的焦虑可以让自己对防止病毒感染保持必要的警惕。心理学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变了,情绪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这样想,是不是焦虑会有所减轻呢。

2.攀比。攀比往往被人认为是贬义词,但有时确实需要和他人比一比。其实在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医务人员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没有休息,何来复工;很多社区工作者、公务人员、领导干部也早已复工,比比这些人,是否心理会更平衡些。

3.科学。非常时期,出门在外,更要讲究科学应对,不害怕,但也不逞强。

不——只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不聚会、不聚餐,不去人多的地方。正常作息,保证饮食和睡眠。

戴——戴口罩,病毒奈我如何。

洗——勤洗手,切断传播途径。

少——减少对不可靠信息的阅读。有些传言真假难辨,容易影响自己导致心理恐慌。

多——出门在外,多和亲友之间用手机、微信等方式联系,多在心理上互相支持、加油打气,让爱营造出温暖、积极的氛围和心态。

4.乐观。现在能够返岗复工人员,都是这场疫情中的胜出者,我们为我们能继续工作而感到幸运。有人会说这是阿Q精神,不对,因为这是事实。正常地工作并不会破坏免疫系统,只有恐惧心理才会对免疫系统会产生消极影响,而乐观的心态对免疫系统是有积极影响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12个字,是抗击病毒强有力的心理武器。

5.求助。在返岗复工过程中,如果面对心理困惑自己确实难以调适,建议寻求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一份烦恼和他人诉说,变成半份烦恼,何况您是在和一个专业人士诉说呢。

祝返岗复工的人们旅途顺利,工作如意!■

(本文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心理学会联合提供)

TIPS:正视焦虑、担忧、恐慌的情绪

解读专家:

钟杰(北京大学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很多公众也表现出了焦虑、担忧甚至恐慌的情绪,是正常的反应。与非典期间一样,第一周对医学问题非常关心,担心、恐惧被感染,焦躁不安查询各种信息。第一周过后一般开始缓解。

而少数因过去存在基础心理疾患或问题,被此次事件加剧,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焦虑症状、兴奋性过度、或睡眠问题(失眠、早醒、噩梦等),因烦躁而与亲朋的关系出现冲突。如果因此严重干扰正常的人际交流和生活并带来痛苦感,此时需要寻求精神科和其他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帮助。

建议一:

重新评价目前的生活状态,大家在疫情期间面临隔离居家的生活,可以考虑一下如何有效利用这段特殊的时间,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些有意义思考、做一些以前想做但是没时间去做的事情。

建议二:

利用这个时间增加与家人的交流,促进亲情质量,让亲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建议三:

从事一些利他行为,做力所能及的一些有利于身边人和社会的行为,研究表明多做利他行为的人心理更健康、痛苦感更少,此为“余香效应”。

来源:2020年2月17日北京科技报《战“疫”》应急科普特刊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