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让良好的卫生习惯成为战“疫”的宝贵遗产

北京科技报社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撰文/ 罗中云(本报评论员)

最近新冠肺炎疫情稍有缓解,被“拘束”了一个多月的人们就开始待不住了,一些公园景点、商店饭店又开始出现人潮涌动的景象,有相当多的人还没戴口罩,以致医疗卫生部门及医学专家们发出严厉警告:疫情还没结束,放松不得。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还表示,新冠肺炎有可能长期存在,就像流感一样:“防控的级别可以改变,但防控的意识需要保持”。

2009年,世卫组织预测H1N1病毒还会以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方式出现,并在今后若干年内继续传播。即便是更早以前流行的一些传染病,如霍乱、白喉、肺结核、鼠疫等,也曾在绝迹多年以后死灰复燃。

目前,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态势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多省区市相继调整了应急响应级别,有的从一级调整为二级,还有的直接从一级调整为三级。

疫情防控级别改变,不意味着好了伤疤就能忘了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了我们血的教训,也促使我们了解更多对付传染病的方法。

人多的地方戴口罩,多洗手,尽量不和人近距离聊天,不参加聚会等。疫情期间,这样的行为是规定动作。疫情结束后,一些已养成的卫生习惯需继续保持,比如流感等传染病高发季,去人员密集的地方要戴口罩;自己患了流感、肺结核或其他呼吸道传染病时,出门必须戴口罩,以免传染给他人;餐饮、食品销售从业人员上岗必须佩戴口罩;出外归家、饭前便后都要洗手,生熟食分开;去了污染较重的地方,要对衣物、手机等进行消毒处理;讲究个人卫生,勤剪指甲、勤洗澡;继续提倡分餐制;聚餐时用公筷、公勺,不用自己的筷子为别人夹菜;吃饭时不大声喧哗,避免口沫横飞;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做好摭挡,过后清洁处理;传染病易感人群要有针对性地接种疫苗,即使没有疫苗,也要注意防范风险等。

这次疫情过后,我们可能更要坚持一些原则,比如不吃野生动物。人和野生动物发生近距离、非自然接触,野生动物被大量关在一起,疫病发生几率很高;食用、接触未经过检验检疫的野生动物,会增加致病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而且,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很多野生动物都已处于濒危或极危状态,有人吃这些野生动物,意味着就会有人冒险去捕猎它们,加速其走向灭绝。

还有,“合理膳食,加强锻炼,规律作习”这些老生常谈,理应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执行。提高免疫力、抵抗力是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重要因素。从已有的数据统计来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重症或死亡病例大多是免疫力相对较差的老年人、有各种基础疾病的人。提高抵抗力得从自身的营养、锻炼、睡眠等做起。

如果我们能将此次疫情期间养成的良好饮食卫生习惯保持下去,把以前常常忽视的一些卫生陋习革除,不仅对于传染病预防意义重大,对于其他慢性疾病的预防也会有很大的溢出效应,进而大幅降低各类疾病的发生率,有效减轻个人与社会的医疗负担。■

来源:2020年3月2日北京科技报《战“疫”》应急科普特刊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