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航空MU5735次航班的事故调查工作还在进行中,悲伤情绪蔓延。创伤引起的应激障碍要如何抚平,一起来看>>>
整理/新媒体编辑 赖天莹
“2022年3月21日,东航云南有限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于梧州上空失联。目前,已确认该飞机失事。机上人员共132人,其中旅客123人,机组9人。”
▲东方航空公司官网变成黑白色(图片来自中国东方航空官网)
东航的官网首页已经变成黑白色,“看到‘失事’直接哭出来了,不会到达了”。
这段简短的文字描述了全国人民陷入悲痛的心情。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医护、消防、武警等救援力量迅速赶到现场展开救援,广西各地首批心理专家50余人陆续赶往现场。
▲人们受到情绪的影响(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不同的人心理耐受能力不一样,有些人经过创伤的事情后恢复很快,有的人可能恢复很慢,甚至产生后遗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 ◆
创伤后应激障碍-丧失活动的兴趣
身体上的伤疤已愈合,但一些情感上的伤口使这些人的生命垂死了。他们害怕与人接近或建立新的关系,变化使他们感到恐惧,他们始终不愿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愿望,进而扼杀生命的力量。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全球统计的数据来看,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创伤事件,比如发生意外、亲人的离世等,这其中也包括像空难等突发公共事件。
普通人创伤后会产生的消极情绪,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最长不超过半年。经历从否认、愤怒、谈判、沮丧到接受的“悲伤五部曲”阶段。
▲库伯勒-罗丝的“悲伤五部曲”模型示意图(来源于: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
但有一部分人比较敏感,看到飞机直线坠落、家属痛哭等画面也会害怕、紧张,甚至产生后遗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研究发现,甚至多达20%的人都在遭受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但从未被诊断。创伤性应激障碍的人们时常会感觉不安全,不管在哪儿,都有一种有糟糕的事情要发生了的忧虑,且时刻处于过度警觉的状态中,理性不起作用。人们深陷在不适之中,并不只是有些“想不通”而已。
同时,没有办法放松,直保持紧张和僵硬,不喜欢被触碰身体(也许是某些身体的特定部位)。经常会高度警觉和过度反应,容易受惊,被吓;感觉紧张,提心吊胆;睡眠障碍;容易激惹、愤怒。认知和情绪上的波动大,难以记住创伤性事件的主要特征,关于自己和世界的消极想法,歪曲的感受如内疚或自责,丧失活动的兴趣。
◆ ◆ ◆
创伤后心理调节需要多方辅助
根据统计,至少有50%的人口会遭受心理创伤事件(包括意外、人为疏失、天灾及战争等),出现恐慌、畏惧、焦虑、忧郁的情绪。那么,出现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又该如何调节呢?
首先,我们需要实施积极的心理治疗,鼓励患者面对事件,表达、宣泄负面情感, 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知识,感知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脆弱的,或者失常的人,重拾自信。人是社会人,我们不但需要在治疗中缓解症状引发的痛苦,更应及早恢复学习、工作、人际交流等社会功能,才能更好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恢复社会活动能力。
其次,在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过程中,建议患者运用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患者不但是症状的忍受者们更是心理障碍的治疗者。使用洗澡、听音乐、深呼吸、沉思、瑜伽、祈祷或锻炼的方式来放松;保证足够睡眠;与其他的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友建立联系,彼此支持;和亲人、朋友、医生讲述你的感受和症状等。
此外,早期的心理危机干预,也能显著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在创伤的早期,亲人和朋友的支持非常重要。
一方面,要给予情感方面的支持,亲人朋友是他们最信任的人,可以安慰脆弱的心灵,并帮助其加深对灾难的理解、减轻生理上的警觉,进一步排除应激源的存在,给对方一个安全的环境,从而促进个体的恢复。
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必要的救助,如生活保障、经济援助,以减少个体的心理压力。如果个体的心理反应巨大,创伤事件后精神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长,应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以便个体接受以创伤为中心的认知行为疗法。
最后,药物治疗是PTSD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应激的早期可使用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可预防PTSD的发生,但该类药物易产生依赖性,且停药时出现戒断反应。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个体,服用一些抗抑郁药以减轻干扰日常功能的相关症状,其疗效和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轻,被广泛推荐使用。
◆ ◆ ◆
事故调查应避免引发心理危机
目前,失事航班的搜集和事故调查工作还在进行中。此次空难既是遇难者及其家属的危机,也会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引发人们的心理危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马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议媒体及公众在当下关于坠机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要格外注重给予当事者及其亲属应有的尊重,“心理救援不是从专业人员到位了才开始,而是应当从媒体报道就开始。对灾难事件和遇难家属的报道不宜披露太多细节,避免对社会公众带来心理压力和恐慌。”
马弘表示,现在全社会都应当做好对机上人员家属的支持保障工作,不仅要做好生活上的保障,防疫工作,还应该及时派遣经验丰富的心理卫生人员,陪伴机上人员家属,做好心理干预。
普通公众应加强对小概率空难事件的正确认识。避免过度关注有关空难事件负面报道,规律作息,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上,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减少焦虑情绪的出现。
正确看待因不良生活事件产生的情绪反应。尝试自我调整恐慌情绪,可通过听轻音乐、增强体育锻炼等简单有效的方式,或科学的放松训练手段,如呼吸放松训练、肌肉放松训练、冥想等,来应对恐慌焦虑情绪。
马弘还提出,空乘人员这一群体也特别需要关注。“他们选择这个职业时会了解职业风险,但肯定更了解飞机的安全性,在发生事故后,我们应当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尽快调整情绪,我们更应该相信他们能够正常工作。”
(资料来源:网易新闻、搜狐健康、澎湃新闻、第一心理、光明网、健康界、澎湃新闻等)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