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办公厅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度科普中国选题指南》的通知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科协办函普字〔2022〕42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中国科学院院属各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推进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工作导向,以国家战略和基础研究的科学普及为工作重点,强化科普的价值引领,凝练重大事件和公众关切,研究制定《2022年度科普中国选题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贯彻执行,加强宣传,引导和调动各方力量坚持“四个面向”,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联 系 人:中国科协科普部 李 艳 温 超

电 话:010-68526368

联 系 人: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王紫涵

电 话:010-68597551

2022年度科普中国选题指南

一、背景意义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年6月3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等5大工程,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2021年,中国科学院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基础研究十条”)。2022年,我国将加快制定实施基础研究10年规划,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加强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

二、总体原则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推进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工作导向,以国家战略和基础研究的科学普及为工作重点,强化科普的价值引领,凝练重大事件和公众关切,研究制定《2022年度科普中国选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全社会开展科普创作和传播提供参考,助力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选题方向

(一)解读国家战略

以社会关注为切入,对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造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等重大战略及政策的科技背景和相关知识进行阐释,引导公众科学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二)解读前沿科技

围绕科学前沿研究进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大科技成果等,开展通俗且趣味的解读,帮助公众了解前沿科技进展,理解基础研究价值与意义,感受科技的飞速发展,引导公众思考科技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公众的科学求真热情。

(三)回应社会热点

从公众关切出发,通过科学视角回应社会热点事件或议题,以热点为载体,普及科学知识、方法和精神,提升传播效果,推动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四)宣传科学人物

挖掘科学家与科技事件中所蕴含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感受科学的魅力和科学家的风采,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投身科学事业的浓厚氛围。

(五)释疑生活万象

从公众的日常生活出发,寻找大家熟悉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科学的回答,注重体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和科学的无穷趣味,让科学技术走入生活,培养公众对科技探索的浓厚兴趣。

(六)普及应急知识

选择防灾减灾和应急避险领域的常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准确生动、深入浅出地普及相关知识,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自救互救知识及技能。

(七)澄清科学谣言

针对流传较广的谣言,及时地解疑释惑,开展科学辟谣,澄清认知误区,形成科学权威结论,提升公众对谣言的辨别能力,塑造清朗网络空间。

(八)构建基础科学知识图谱

立足科技发展与公众需求,系统梳理基础科学各学科的脉络、基础概念和经典问题,开展可视化的解读,形成系统化的科普,从根本上夯实科学基础,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提供基础支撑。

四、年度重点关注事件及科普关注点(包括但不限于)111.png222.png333.png

五、年度重点关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444.png

六、创作建议

请各有关机构围绕《指南》,采用影音视频、图文图书、互动直播等形式,严守科普创作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创新科普内容和方式方法,创作更多人民喜爱、国家需要的高品质科普作品。有关建议如下。

(一)强化价值引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见物见人见精神”的创作理念,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普创作全过程,将科学精神和中国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普创作全过程,将国家需求和公众需求融入科普创作全过程,讲好新时代科技成就和中国科学家故事,推动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二)遵循科学规律

坚持尊重科学事实、实事求是,不夸大、不自贬、不误导,注重融入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保证内容的科学性。作品要兼具科学性、普及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立意高远、科学严谨,能够引发共鸣;结构完整,条理清楚,逻辑合理。

(三)创新方式方法

分析受众、传播渠道和使用场景的需求和特点,创新内容呈现方式,从理念、体裁、形式、技术等角度进行创新。鼓励融合创新,跳出传统科普框架,积极利用新技术,探索科普与文化、艺术、影视等领域融合,生产更具创意、更有启发性的科普作品。

(四)注重传播效果

以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升作品影响力为重点,结合社会热点和新闻传播规律。优化作品内容和形式,设计兼具吸引力和科学性的标题、宣传图和文案,在保证科学性基础上,做到文字通俗流畅、镜头丰富自然、画面直观形象,让作品更加生动趣味,触达更多受众。做好作品受众的跟踪反馈,及时总结并指导后续创作,持续提升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

中国科协办公厅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2022年3月22日

评论
桂林科普小达人
太师级
开展科普作品创作,为提升民众科学素质做贡献。
2022-03-25
在哪里见过
太师级
学习科普知识。
2022-03-25
科普老兵闻向东
大学士级
坚持“四个面向”,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积极投身科普事业!
202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