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国际罕见病日】康复医学科与您宝贝分享美丽色彩

康复科普
原创
由中国康复医学会打造权威、专业、实用、便捷的网络化科普平台
收藏

每年2月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Rare Disease Day,今年的主题是“Share your colours分享你的生命色彩”。相较于常见病患病人员而言,罕见病人数相对较少,但实际绝对数量并不少。全球已知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人数已超过3亿,约80%为遗传性疾病,约50%起病于儿童期,平均确诊周期5年,超三分之一须经5名以上医师才最终确诊,误诊率高,常累及人体多系统、多脏器、呈慢性、进行性、耗竭性发展,多为终身患病或造成残疾,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的治疗。罕见病已成为全球共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现有2000多万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增超20万。为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能力,2018年,国家卫健委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明确了我国罕见病的概念和病种范围,划定了管理范畴,为各部门制定罕见病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9年,国家卫健委组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立了协作网内罕见病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制度。同年还发布了国内首个《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该指南涵盖121种罕见病,并对其详细阐述了定义,病因和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治疗、诊疗流程,为提升我国罕见病诊疗能力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措施保障,维护罕见病患者健康权益。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十三五”规划教材《罕见病学》正式发布,首次从医学教育层面填补了罕见病学科领域的空白,希望通过培养更多合格的罕见病相关医药卫生工作者,从而提升医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对罕见病的认知和关注,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罕见病诊疗模式。

2021年底,我国共有60余种罕见病用药获批上市,已有40余种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涉及25种疾病。通过对罕见病药品的谈判准入,大幅度降低罕见病用药价格,给很多罕见病家庭带来曙光。日前,国家卫健委已启动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遴选工作,处于材料审核阶段。截至今年2月初,已陆续收到相关部门提交的增加病种申请的相关材料200余份。

目前,我国罕见病学科已形成队列、机制、筛查、诊疗、康复、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诊疗全过程的罕见病协同创新体系。

罕见病康复治疗十分重要

早期康复介入能帮助提高罕见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残存功能、延缓疾病进展等,最大限度促进患者潜能,延迟其自理能力的丧失并帮助其恢复,缓解慢性病痛,使患者尽可能重获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工作技能,重返学校和社会,回归正常生活。

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应在有相关疾病治疗经验的康复科医师、治疗师指导下,长期坚持积极的康复治疗,有助于保持关节活动度,改善双下肢僵硬程度。

如,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应在康复医学专家指导下进行个体化肺康复锻炼,包括呼吸生理治疗、肌肉训练(全身肌肉以及呼吸肌锻炼)、营养支持、精神心理支持和教育。

如,黏多糖贮积症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地改善关节僵硬,定期随诊脊柱和关节状况,必要时通过必要手段(如支具治疗)减轻脊柱侧弯。

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虽然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但通过规范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使用有效的康复辅具,定期随诊评估相关系统受累并给予治疗,能够明显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维持更好的生活功能和姿态。

——摘自《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

康复有助于改善患者功能障碍

罕见病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罕见病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因此,通过婚检、产检、新生儿筛查等,可有效降低罕见病发生率和远期健康损害。但由于目前缺少罕见病相关流行病学数据,医学领域对某些罕见病发病患病情况的了解仍十分局限。

与此同时,全社会对罕见病的认知度亟待提升,罕见病患者也需要得到全社会更多关注。

评论
飞马腾空
太师级
2024-01-10
科普liuzhaoB
少师级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