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来了一对父子,特意来找我看高血压的!
其实我在网上告诉他,不用跑,高血压在当地就能看。
可是他们看完我的科普非要来,我说科普就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常识,并不代表医术高明,我就是一个普通医生。
他们说:耐心讲就行。
我说:医术我不敢说,但耐心没问题,要来就来吧......
小孩初二,14岁血压150/100mmHg,身高1米7,体重160斤。
这么小就高血压?到底什么问题,我们拍出来继发性高血压,随后我也没着急让孩子吃药,先让他回去控制体重,锻炼,控制饮食,观察几个月看看。
因为我有好几个这样的小患者,都是通过健康生活,血压正常了;他们也是看了我的报道来看病的。。
怎么这么小就得了高血压?
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高血压患病率14.5%,儿童患高血压4-5%。
肥胖是高血压最关键的危险因素,30-40%的儿童原发性高血压都与肥胖有关!当然还和遗传高血压有关,以及出生体重、早产、盐摄入过多、睡眠不足及体力活动缺乏等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我们在科普的时候,一直强调要控制体重,从小控制体重!
我们看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怎么说:
少年儿童继发性高血压多:
儿童继发性高血压: 多表现为血压显著升高,但也可表现为轻、中度升高。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比较明确,如肾脏疾病、肾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内分泌疾病或药物等,其中肾脏疾病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首位病因,占继发性高血压的 80%左右。所以少年儿童发现高血压,首先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少年儿童高血压的危害不容忽视:
在被诊断为高血压的时候,要关注是否已经出现靶器官损害的早期改变,以左心室构型改变为主,其他包括血管内膜中层增厚、大中动脉弹性降低、肾脏功能下降和眼底动脉硬化。 儿童高血压可持续至成年,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约 40% 的高血压儿童发展成为成年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儿童在成年后发生心血管疾病及肾脏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所以儿童高血压要早发现早控制!
如何判断少年儿童是不是高血压?
简单判断的公式:
男生:收缩压100+年龄✖2,舒张压65+年龄;这是上限;
女生:收缩压100+年龄✖1.5,舒张压65+年龄;这是上限;
接近18岁的时候,需要按照成年人的血压标准对待。
从几岁开始测量血压?
我们一直以为高血压是中老年疾病,又有谁想到指南推荐我们从3岁开始测量血压?
没错,最新高血压指南推荐我们从3岁开始测量血压。
选择合适尺寸袖带对准确测量儿童血压至关重要,为了保持与建立标准所测量的血压数据一致,应常规测量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当然这个只是指南推荐,因为血压左右。对初次测量血压的儿童,应测量四肢血压以排除主动脉狭窄;同时测量不同体位( 坐、卧、立) 血压以发 现体位性高血压。 儿童高血压的个体诊断需要根据连续三个时点的血压水平进行,两个时点间隔2 周以上,增加第一时点的血压测量次 数,可大幅度降低假阳性错分概率,减少需要进入第二时点测量的负担。每个时点测量3 次血压,计算后两次的均值或取最低读数作为该时点的血压水平。 建议对3岁及以上儿童每年体检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 同时测量血压,并与体格发育指标一起进行监测。
少年儿童的高血压如何治疗?
健康生活,从小开始,贯穿一生:
1、胖儿童应控制体重,在保证身高发育同时,延缓 BMI上升趋势,降低体脂肪含量; 也就是一定控制体重,别太胖!
2、增加有氧和抗阻力运动,减少静态活动时间; 也就是要多运动!
3、调整膳食结构及品种多样化, 控制总能量及脂肪供能比; 按照 WHO 针对儿童的建议标准, 控制膳食盐和含糖饮料摄入,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也就是低盐低脂低糖饮食从小开始,不要等到已经高血压才想起健康生活!
4、避免持续性精神紧张状态; 给孩子们尽量减少压力!
5、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等。多数患儿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其血压可达到控制标准;别熬夜!
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但如果血压仍无法达标,也就是1级高血压3个月后血压仍高;或已经是2级高血压了,就得考虑服药:
少年儿童如何选择用药?
1、ACEI,也就是普利类是最常使用的儿童降压药之一,被批准的儿童用药仅有卡托普利。
2、 利尿剂,被批准的儿童用药有氨苯蝶啶、氯噻酮、氢氯 噻嗪、呋塞米。
3、CCB,被批准的儿童用药有氨氯地平。
4、肾上腺受体阻滞剂: 被批准儿童用药有普萘洛尔、阿替洛尔及哌唑嗪。
5、沙坦类目前尚无被批准的儿童用药。
注:儿童用药目前主要参考药品说明书,有儿童用药说明的可以采用,没有的则不推荐使用。
高血压人越来越多!
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年轻,中小学高血压患病率14.5%,儿童患高血压4-5%!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好好管理自己的血压,更应该管理我们孩子的血压!
从小做起,预防高血压,预防三高!
从健康的一日三餐做起,从坚持运动做起,从控制体重做起,从早睡早起做起!
参考:
1、刘力生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刘力生、孙宁玲等《高血压治疗学》。
3、陈灏珠、林果为等《实用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