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剑鱼:头比较油,所以游得快

果壳自然
探索万物之美,守护自然的丰富、独特与永恒。
收藏

说起最知名的鱼类,有着长剑一样突出上颌和海洋中最快速度之一的剑鱼一定榜上有名。

剑鱼,显然得名于它异常突出的上颌。它的外形和另一类拥有突出上颌的鱼——旗鱼相似,但事实上剑鱼和旗鱼分别属于不同的科:剑鱼是剑鱼科的单属种,旗鱼科则包含了5属大约11种鱼类。在外形上,剑鱼和旗鱼们也有着明显的区分:剑鱼上颌的长度大约可以达到全长的⅓,多于旗鱼;此外,剑鱼没有腹鳍,成年剑鱼的上下颌没有牙齿,体侧也不具有鳞片。

海上 “超级跑车”

剑鱼有着鱼类中最快的游速之一,科学家估计其最高时速可达到100千米(未得证实)。

极致的速度源于剑鱼独特的身体构造:流线型的身体,长度与厚度比约为0.24,这个比例在提供最大体积的同时,将压力阻力也降到了最小;尾柄细而扁平,两侧各有一个强大的隆起脊,可以减少尾部摆动的阻力;新月形修长的尾鳍强壮而有力,可以给剑鱼提供强大的动力。

这些就是剑鱼极速的全部秘密吗?并不是。

运动场上,我们常会喊“加油”给运动员们鼓气。海中的剑鱼没人给它们鼓劲儿,只能自己想办法给自己“加油”了。2016年发表在《实验生物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揭示了剑鱼极速的另一个小秘密。

研究者们对剑鱼进行了核磁扫描,发现在剑鱼上颚的部分有可以分泌油脂的腺体,通过毛细血管与剑鱼的头部相连。研究者们推测,当水流经头部时,这些油脂就形成了疏水层,可以减少约20%游动阻力。

拥有强劲动力的剑鱼有着广阔的分布,其足迹遍及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大洋,栖息的水层从温暖的海表(18~24℃)直至温跃层下水深300~600米寒冷的深水区(水温约8℃)。

来,吃我一剑!

剑鱼是开阔大洋中的顶级掠食者。它们绝不挑食,在其分布的深度范围内的鱼类、头足类甚至甲壳类动物都在它们的食谱之上。

不过,成年剑鱼的上下颌牙齿都退化了。人们一直好奇这样的顶级捕食者如何捕杀猎物。在捕获到的剑鱼的胃含物里,研究者发现一些猎物身上有被剑鱼的“剑”砍过的痕迹。因此研究者推测,剑鱼很可能用它们的“长剑”来“砍”杀猎物,而不是刺杀。

剑鱼似乎谁都不服气,海中时有剑鱼袭击船只、潜水员甚至潜水器的记录。不过这些袭击似乎并非出自剑鱼本意,多半是受到了捕食者惊扰,再加上剑鱼本身速度飞快,刹车不及。

没错,剑鱼这样的顶级捕食者还是有敌手的。弱小的幼鱼自然是谁都能欺负,而即便是长到成年的剑鱼,也有能收拾它们的天敌,比如虎鲸、抹香鲸等海洋哺乳动物,以及尖吻鲭鲨等大型远洋鲨鱼。

被富集的甲基汞

除了自然界中的天敌,剑鱼最大的天敌还是人类。剑鱼因为肉质鲜美,被人类视作重要的食用鱼类。根据统计,剑鱼全世界的年捕捞在35000~42000吨左右,主要由延绳钓渔捕获。在剑鱼分布的大洋中,太平洋贡献了最多的产量,其次为大西洋及印度洋。(戳这里了解更多海洋捕捞带来的影响)

此外在世界各地,游速快又十分生猛的剑鱼是游钓者梦寐以求的梦幻物种。各种方式捕获到的剑鱼,以鲜鱼或冰冻的形式在市面上出售,并最终被人们做成刺身、鱼片或罐头食用。

食用这种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鱼类,其实是要承担一些风险的。在食物链中,高营养级的生物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生物体内的某些化学物质随营养级提高而逐步增大,这一现象被称为生物学放大作用。

在海洋生物中,环境污染物甲基汞的含量水平,在食物链中就存在生物放大现象。甲基汞在人体内难以代谢,会引起积蓄中毒,损害神经系统。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就是由甲基汞中毒引起。

2018年,发表在《臭氧层》期刊的一篇文章对不同捕捞地区剑鱼体内总汞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剑鱼体内总的汞含量相对较高。世界范围内,东北大西洋(FAO27区)捕捞的剑鱼体内汞含量最低,平均每千克体重为475微克;西印度洋(FAO51区)捕捞的剑鱼体内汞含量最高,平均每千克体重为955微克。

关乎你的选择

由于鱼体内的汞大部分为甲基汞,所以我们可以近似地将剑鱼的汞含量看做其体内的甲基汞含量,来做相关的推算。1972年,WHO建议成人暂定每周甲基汞允许摄入量(PTWI)不超过3.3微克(每千克体重)。2003年,FAO和WHO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将甲基汞的PTWI值由3.3下调至1.6。

如果成年人体重以60千克计算,剑鱼体内甲基汞含量以最低值475微克计算,则成年人每周最多食用约200克剑鱼肉制品。虽然这个数据看起来并不算高,但考虑到甲基汞难以代谢,容易在体内积累,还是应当尽量避免食用,尤其是儿童、孕妇等容易受到甲基汞毒性影响的敏感人群。

实际上,剑鱼并非我们食谱中唯一的海洋顶级捕食者。旗鱼、金枪鱼、掠食性鲨鱼、大型石斑鱼、鲯鳅、鳕鱼等捕食性鱼类体内的甲基汞水平也相当高,也应当避免食用。

相比之下,沙丁鱼、鲱鱼、鲆鲽类、罗非鱼、牡蛎、鱿鱼以及虾蟹这些水产品,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较低,甲基汞等污染物水平也相对较低,是相对来说更为安全的水产品。另外,养殖的种类因为风险可控,生长周期短,比起野生的种类也要更为安全。

所以,我们常听到那句话“多吃鱼会变聪明”应该加上一些限定词了:只有选择合适的种类,多吃鱼才有可能真的聪明。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6年第69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Sunday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