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菩萨是一种圣物崇拜现象,是宗教里的圣物崇拜和成佛追求结合,我们不应该过度神秘化,当然也反对污名化。相信大家对圣物崇拜都有所了解,比如基督教金约柜、都灵裹尸布、圣杯、圣包皮、真十字架、朗基奴斯枪等,伊斯兰教的克尔等等。
佛教中最初的圣物应该是释迦摩尼佛的真身舍利,这一点可以从法门寺和唐代七次迎佛骨来看出这种理念。由于佛教不是神教,且认为人人皆可成佛,因此也造就了大量的僧人对成佛的追求(ps:成佛事实上就是成为觉悟者)。而世人对成佛的认定,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而一些直观的现象就成为了成佛的部分标准,比如金刚不坏之体。肉身的出现,就是圣物崇拜和相应的成佛追求的一种结合。
肉身菩萨的制作和流传,反映出了中国人在防腐技术的发展,对佛教的见解,以及佛教本土化的现象。
本文以三篇学术文献为主要参照内容从五个方面来整合了一下有关肉身菩萨的内容。
01,肉身菩萨的历史
最早的肉身菩萨记载,出自东汉。我们知道,东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于是明帝派人前往“西天取经”,最终在大月氏国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二人应邀来到洛阳,明帝建立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图:白马寺
而第一尊佛教肉身的记载,就是这个时代。
据载:“摩腾、竺法兰,自西域以佛经至,舍放鸿护.今洛中白马寺……既死,尸不坏,因留寺中,遂后以为浮屠之居,因名白马……摩腾典身,至今不枯朽,漆棺石室,扁锁甚固,藏其钥于府麻,有欲观者,请施钥,秉烛乃可详视”
而这个时代的肉身为一孤例,可见当时,肉身佛在中国并未流行。大规模的兴盛发生在唐朝。
唐张读《宣室志》卷9.8佛陀萨条:“有佛陀萨者.其籍编敖岐阳法门寺,自言姓佛氏,陀萨其名也……开成五年夏六月,陀萨召里中民告曰:我今夕死矣,汝为吾塔痊其尸。果端坐而卒,于是里中之人,建塔放歧阳之西岗上,漆其尸而痊焉”。
《神僧传》卷七•僧伽条:“僧伽大师西域人也,俗姓何氏,唐龙朔初来游此土,隶名于楚州龙兴寺……至(景龙)四年三月二日放长安曲福寺端坐而终,中宗即令敖蔺福寺起塔漆身供养……以其年五月送至临淮起塔供养。”
《太平广记》卷9.5道林条:“唐调露中,桂州人薛一常供一僧,法号道林……忽一且辞去……经岁余,(薛甲)买地造菩提寺了并建道林兵身,供养至今,像仪见存”。
同书卷9.3宜娜师条:“皇唐以来,有僧名解脱,在崖窟亡来三十余年,肉身不坏”。
《定裹县新修打地和尚塔院记》吸,打地和肖于唐大历十兰年六月十有三日助跌入灭,门人奉真身葬之,今哪村塔是也”`“。
《湖北通志》亦记载有僧名冯茂山,“为五祖大满禅师,道场肉身仍在,至唐贞观至今未坏”。
可见唐代开始,从封建帝王到士庶之家都出现了建塔供养佛僧肉身的风俗
到了宋朝,这一风俗并未改变,依然非常流行,一直持续到清朝
如释道宣《高僧传》卷37《释道休传》、佚名《神僧传》卷八《志言传》、《常罗汉传》、释赞宁《高僧传》卷八《慧能传》及卷14《鉴真传》、卷22《五罗汉传》、卷27《幽玄传》、卷30《无迹传》和《行修传》等,都记载了佛教高僧的这种“肉身”制度。
由此可见,中国的肉身菩萨这一传统源远流长。
02,肉身菩萨的制作过程
缸葬是和尚坐化的一种独特方式,一般是在僧人圆寂后,将其盘坐装殓于一个特制的陶缸之中,并在遗体四周添充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来除湿防腐,再密封缸体安葬。
“简单来说,就是坐缸、封缸、开缸 3 个步骤。,只需在缸底铺一层石灰,上面加盖一层木炭,将“法体”盘坐装殓其中,再填充碾碎的木炭、檀香等,最后再将盖子密封便可。开缸一般是在封缸 3 年半后,如果缸内的僧侣颜面如生、肉身不腐,他们就会被塑成“金身”。
塑成“金身”的步骤比较简单,将已经出缸的僧侣法体缠绕上一层纱布,然后在纱布上涂上一层土漆,在土漆风干之后,还会将一些石灰石膏粉再涂一层到塑成的“肉身佛”表面,最后在最外层的“全身”贴上金箔,这样“肉身佛”就塑成了“金身”。
图:肉身佛
03,肉身菩萨涉及的科学知识
尸体的腐烂主要是细菌的作用,因此,制作肉身佛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抗细菌的过程。虽然古人不知道细菌(这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是他们也有一种模糊的或者粗略的印象(瘴疠等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也有各种措施来防腐,就像埃及木乃伊的制作一样。
从第一部分我们还可以看到最早的佛教肉身,主要是采取“漆尸”的方法,就是将遗体涂漆加以防腐处理,而且这种方法广为流传。此外,有不少古用中草药浸泡尸体,使尸体利于保存的记录。
肉身佛涉及的科学知识包括:
第一,中草药对部分菌的杀灭
这一点我相信存在,包括有砒霜杀菌的做法
第二,隔绝空气防腐
这里包括了涂漆和坐缸的知识。隔绝空气对防腐的作用,我觉得不需要太多解释,因为一旦隔绝空气,氧气很快消耗结束,氮气太不活跃,只剩下部分厌氧菌,如果被第一步处理的好的话,还是可以实现的。
第三,干燥处理
这一点,同样可以从各种干尸来看出干燥对防腐的作用。肉身佛的制作过程就涉及了水分处理。
我认为,以上三点是防腐的关键。
04,肉身菩萨背后的宗教原因和理念
肉身佛的出现,既与佛教的义理与经典记载承传有关,同时也深受中国本土生死观念———特别是道家肉身不死及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
其实,不谈肉身佛,我们从最初的舍利说起。说明,舍利是梵语 Sarira 的音译,也有译作“设利罗”、“室利罗”,意即尸体或身骨,或曰“灵骨”,亦称“坚固子”。赵朴初先生曾指出:“舍利就是遗体,但这个称一般只用于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遗体。”
最早的舍利应该是释迦摩尼佛留下的真身舍利
《大正藏》记载:当时建塔庙供奉舍利,以佛塔彰显、昭示舍利的存在,见佛塔如见舍利,见舍利如见佛祖,认为瞻礼、供奉舍利可以“生获福利,死得上天”。
也正因如此,佛涅槃后周边的 8 个小国的国王率领军队争夺舍利。
唐宪宗和十四年(819),为了迎接释迦牟尼指骨一节舍利,造成了一次巨大的佛儒之争,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谏迎佛骨》
图:法门寺发现的佛祖真身舍利及影骨
正因为世俗人对偶像的崇拜或者追随,使得舍利子最后走向了圣物崇拜之路,这也为以后的肉身打下了基础。但是从舍利到肉身,还是有一个过程。
我认为:
一方面,涉及到了对佛教义理的理解
《法华经 》持诵此经可得之眼 、耳 、鼻 、舌 、身 、意功德 , 令六根清净 。六根功德中,唯有舌功德之成就 , 最为殊胜 。鸠摩罗什就是典型的舌不坏。此外,该经还记录了全身舍利,也就是 “全身不散 ”
另一方面,涉及到了金刚身(金刚不坏)这一概念
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 , 如佛所说 , 如是等身 , 我悉不见 , 唯见无常破坏 、微尘杂食等身 。何以故 ? 如来当入于涅槃故 ?
由此可见,如来身者 , 是金刚身 , 坚固不坏 , 常住不灭 , 无形无色 , 无边无际 。此金刚身即是如来色身 , 是色身证得佛性后 , 始成为金刚法身 。(还有《金刚经》这个译名可以看出类似的概念)
而这一概念,跟中国人的孝亲的价值伦理观念与灵魂不灭的信仰均和肉身的形成多少有一定关系:古代中国人重视厚葬尸体,并保存好尸体,令尸体不腐,并认为尸体不腐即能保证灵魂永生;另外也跟道家追求长生不死的境界密不可分。这种信仰从南北朝时期的天台三祖慧思禅师(515—577)自撰的《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中可见一斑:“愿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后乃学,第六神通。”“以此求道誓愿力,作长寿仙见弥勒。”显然,慧思将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死作为得见弥勒的必要条件和通往般若涅槃的途径。
05,肉身菩萨的宗教意义
1. 供奉肉身以纪念
佛教供奉舍利的原因之一是佛或高僧大德生前慈悲智慧、利益众生,因而圆寂后如有肉身,必然受到信众崇敬、供奉,是一种“追远”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供奉肉身以纪念佛或高僧大德,与中国传统信仰“祖先崇拜及民间信仰”相融合,契合了中国文化之深层心理结构,因而能够在中国受到人们的热捧。
2. 肉身供养以祈福
人们供养肉身的最主要目的是祈福祝祷。这一点可以从各地佛教寺院的香火旺盛来看出。
3.肉身示现以度人
从佛教教理上说,人们信仰崇拜的佛、菩萨有三身,即所谓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证显真如的自性法体,代表了佛法常住不灭,是人人本具的成佛的真性。
4.肉身灵验、感通以启信
各种宗教都有一套说明其信仰的观念,它是宗教行为的内在根据,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总结:肉身佛是一种独特的现象,融合了佛教的金刚不坏概念,反映出了宗教信仰和圣物崇拜之间的现象。其制作过程主要涉及了防腐知识。
以上内容主要参考整合了下述文献:
1、 黄世福.佛教肉身舍利崇拜的宗教阐释—以九华山为例.《云南社会科学》2009 年第 5 期
2、 沈海燕.中国佛教中的 “肉身菩萨 ”现象考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 3期
3、 霍巍.西藏灵塔与 肉身之制初探.《西藏研究》1989年第二期
补充说明:
我是一个不务正业的PhD,所以,我懂易经,看佛经,背过论语,可以和西学探讨马丁路德,也可以和中亚来者谈笑风生。我还擅长给女生看手相\(^o^)/~
我是科技工作者,但我不是无神论者。我的宗教观,夫子已经说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