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南卫视播出专题片《习近平与福建文化自然遗产》,许多珍贵历史资料第一次通过电视镜头与观众见面。
专题片中出现了一份习近平的亲笔批示。这份20多年前的批示,全文近150字,肯定了福建泉州筹建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的做法。今天的故事,就从这份批示讲起。
习近平的亲笔批示
(图片来源:东南卫视)
筹建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曾领先世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舟船文明。尤其是福建泉州凭借发达的造船业,在宋元时期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世界近百个国家有海上贸易往来。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一直呼吁,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船模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承担起这份重任。上世纪90年代,海交馆启动大规模古代木帆船科学复原工程,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和造船师傅,复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各式古船。经过8年努力,海交馆完成了多达156种船型的复制。
当时,大家迫切希望能给这些古船复制品建一个大型船模陈列馆,以展示工作成果。但由于缺少建设资金,工程迟迟未能上马。海交馆原馆长王连茂回忆:“我们做完了船型,但没钱建陈列馆,就向当时的习省长写了一份报告。”
2000年8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得知情况后,立即作出批示:“福建是中国古代造船中心,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福建泉州海交馆筹建古代船舶发展史陈列馆是适合的,有特色,有意义,也有基础和基本条件。”在批示结尾,习近平叮嘱:“尽快形成报告,报我审批。”
为落实习近平的批示,福建有关部门迅速协商解决建馆所需资金。很快,展厅改造与陈列所需的320万元经费全部落实。
2001年2月,船模陈列馆正式动工。两个月后,习近平来到海交馆考察,他表示:“像这种有特色、有意义的项目应该大力支持。”
透过船模陈列馆,习近平看到的是泉州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1年11月,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案。次年,习近平再赴泉州调研,要求抓紧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历经20年,泉州最终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项目名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福建省第五处世界遗产。
2001年4月,习近平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察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到地方考察调研时也十分关心文物保护工作。
在陕西西安博物院,习近平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在内蒙古赤峰博物馆,他要求“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在山西云冈石窟,他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2月,习近平在参观首都博物馆时说:“我很喜欢参观博物馆,只是没有太多时间。”当他看到随行摄影记者近距离围着拍照,连忙伸出胳膊,幽默地提醒:“小心别碰到(文物),砸了我得负责。”总书记爱护文物之心,可见一斑。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6年4月,习近平在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中这样强调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意义。
的确,文物古迹不只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明血脉的延续。2014年,习近平在柏林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时说:“我作为国家主席,有一些老前辈就跟我讲,作为中国的领导人要干什么呢,就是不要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搞丢了,还应该在你们手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