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京完成开舱,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搭载的作物种子顺利出舱。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微博)
此次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种子“乘客”不仅仅有紫花苜蓿、燕麦,还有水稻、食用菌、生菜等各类植物种子。
层层选拔,筛选“天选之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种与利用团队首席专家杨红善介绍说,每家单位搭载的种子和目的不尽相同,有些侧重于基础研究,有些则更侧重于品种培育。
“在选定紫花苜蓿和燕麦等牧草后,我们会根据育种目标确定要搭载的品种或新品系,对每一颗种子都精挑细选,使每一粒种子饱满,不能有损伤,确保从太空返回地球之后可以正常发芽。换言之,这些种子是经过层层筛选而确定下来的,是名副其实的‘天选之种’。”
(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送上太空的“神秘”种子,究竟如何“变身”?
航天育种,也称为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就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
重视耕种的中国人,一直在探索太空种植的奥秘。1987年,我国首次将水稻、辣椒等农作物送上太空,开启了太空育种的探索之旅。
30多年来,我国共开展了30余次植物种子、菌种、试管苗的搭载升空试验,培育出近千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太空育种的成果早已走进我们的生活。
神舟三号搭载选育的“中天1号紫花苜蓿”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颗种子经历一段“太空旅行”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考核一
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够
有机会“遨游太空”
只有果实饱满、活力好
且遗传稳定性高的种子
才能获得进入太空的入场券
考核二
在太空飞行过程中
只有被宇宙射线击中
且发生基因改变的种子
返回地面后
才能够进入下一轮考核
考核三
在能力测试环节
依然是优胜劣汰
只有产量好、势头旺盛或具有抗性
如不怕虫子咬、不怕干旱的
“强者”才能留下
但是,这样还不够!
考核四
挑选出的种子
需要到全国各地多个生态区进行繁殖
最终,只有通过了
多年多个生态地点的测试
品种审定委员会
才会颁发“转正”证书
真正的“太空种子”
此刻终于能够闪亮登场
(动图来源:央视网)
从遨游太空到地面培育,从品种筛选到品质验证,**整个过程耗时4~6年,**只为获得“最不一般”的太空种子。
这些种子,具有有益变异多、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诸多优良的特点,以太空蔬菜为例,经过太空育种的蔬菜味道和口感比普通蔬菜更好。像“太空甜椒”,吃起来更加甜脆清爽,可以直接生吃;“太空紫薯”吃起来很像水果,生吃爽口甘甜,熟食香甜软糯;“太空土豆”富含花青素,亩产量也很高。
2020年9月18日,航天育种成果在“航天放飞中国梦”航天科普展暨中国航天成就展(福州站)上展示。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迄今为止,航天育种已培育出省级以上审定的优异种质新品种200多个,先后创制了一批水稻优质三系及矮秆等优质种质。通过航天育种,杨红善团队已经先后培育出“中天1号、2号紫花苜蓿”和“中天3号杂花苜蓿”三个国审新品种。
图为“嫦娥五号”探测器搭载的部分苜蓿和燕麦种子已在实验室发芽出苗。图片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
航天技术与农业生产相遇的背后,
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智慧和汗水。
我们的餐桌丰富了,
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有了保障。
随着太空探索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
更丰富的种子登上太空,
也会有更多优良新品种出现!
综合来源:新华社、科技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央视网、农民日报、四川日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