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华大基因等单位吹响“科研集结号”
原标题:深圳科研人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多项科技成果服务战疫一线
市委书记、市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组长(总指挥)王伟中,市长、市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常务副组长(常务副总指挥)陈如桂到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南方科技大学调研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并召开专家座谈会。在讲话中,王伟中提出,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集中优势力量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为战胜疫情贡献深圳先行示范区的科技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包括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在内的高校,包括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在内的科研机构以及华大基因等相关企业,都吹响了“科研集结号”。科研人员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在长期的科研基础上围绕疫情展开紧急攻关。一项项成果,服务战疫第一线;一个个发明,走向战疫最前沿。在深圳成为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当口,这些科技成果把深圳智慧、深圳力量书写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南科大
科研成果驰援抗疫一线
“面对疫情,我相信深圳的科学家都会把自己最好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这个时候,科学家要有担当,要能挺身而出,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把自己的所学和研究贡献给疫情的防控。”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院士2月2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如是说。当天,南科大自主研发的60万片防雾酒精湿巾和2万瓶防雾酒精喷剂从学校“出发”,火速驰援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主战场湖北省。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南科大充分发挥新时代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和科研优势,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近日,南科大与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联合,从临床新冠肺炎病例获取生物样本,首次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新冠病毒经灭活后的真实形貌,为新冠病毒的识别、鉴定和临床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超微影像基础。据悉,经国内外文献检索,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科研工作者首次在冷冻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新冠病毒全病毒的真实形貌。
疫情就是科研冲锋的号角。南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孙大陟仅仅用了三天,就研发了防雾消毒湿巾和喷雾,帮助一线医护人员解决护目镜起雾的烦恼。护目镜用湿巾擦拭后可保证至少24小时的防雾效果,保证了医护人员长时间的工作效率。目前,该产品已经捐赠给了南科大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并火速驰援湖北省,为抗击疫情助力。
3月10日,南科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宋轩还向深圳市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一行介绍了人流大数据和AI驱动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传播感染建模和预测模拟平台。该平台能够分析隐藏病患和风险人群,挖掘潜在病源地,并在此基础上帮助相关部门制定更为高效的隔离和公共防疫政策。
除了上述科研工作外,南科大在战疫科研攻关和科普方面还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程鑫教授带领团队研发桌面型高效灭菌消毒设备;未来网络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牵头研发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示踪与预警系统;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邓巍巍第一时间发表气溶胶科普文章引起极大关注;等等。陈十一表示,下一步,南科大将继续加紧科研攻关,把更多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送到防疫一线。
华大基因
当好抗疫“前哨”
“我们已在全国七个城市布局火眼实验室,承接新冠病毒检测工作。此外,华大基因的检测试剂盒日产能已达10万人份,需要的话可提升至30万人份。”近日,华大基因CEO尹烨告诉记者。
自疫情发生以来,一个名叫“火眼”的实验室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被称为“雷神山”“火神山”“方舱”等抗疫一线的“前哨”。据悉,目前已投入使用的火眼实验室,平均日检测能力可达1万人份。最先建立的武汉火眼实验室,日检测能力已提升至2万人份。“截至3月2日24点,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及其运营的‘火眼’,已累计接收湖北地区超过11万人份的检测样本,成为名副其实的抗疫前哨。”尹烨告诉记者。
据了解,华大基因已在深圳的大鹏和盐田两地分别建立火眼实验室。此前,记者在实地探访盐田“火眼”时注意到,实验室内的工作人员身穿颜色各异的防护服。对此,尹烨介绍道,五颜六色的防护服并不是为了区分不同工作内容,而是因为防护服是各地凑来的。
据悉,疫情发生后,华大紧急响应,三天内研制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咽拭子科学有效地提取样本,并组织向武汉紧急捐赠数十万份试剂盒。
面对病毒在全球的蔓延,华大也积极参与国际疫情防控合作。3月1日,华大基因试剂盒获得欧盟销售证书,目前已收到国际订货量数十万份,产品陆续抵达日本、文莱等26个国家和地区。“在各国足够重视的情况下,检测盒产能向外输出问题不大。”尹烨告诉记者。
实验人员在深圳“火眼”实验室整理样本。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登 通讯员 莫奥阮 摄
深圳先进院
17个团队集结抗疫
自疫情发生以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共有17个团队投入科研攻关,涉及大数据防控、药物研发筛选、快速检测等方面。据悉,团队科研人员不仅放弃春节假期,与时间赛跑,更充分发挥了学科交叉、集成创新的特色。
针对疫情发展趋势及扩散风险,深圳先进院数字所分别在疫情早期、“封城”限流时期及复产复工前期利用大数据建模,对输入性确诊病例数、深圳返程人流、外来输入风险等进行了模拟与预测。
此外,医药所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和计算生物学方法,将传统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时间,由几个月甚至几年缩短至数天。据悉,团队此前构建了包括十亿个药物分子的数据库,并搭建了AI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
此外,在快速检测方面,通常检测人员采用手工方法进行核酸提取,需要20~25分钟才能完成8个样品提取。而为提高检测效率,降低人员暴露风险,深圳先进院材料所团队基于前期病毒核酸自动化快速提取技术和病毒核酸CRISPR等温扩增技术基础,自主研发磁珠法核酸提取体系,25分钟能够完成的样本数量提升至48个,已完成相关一类试剂盒备案。
深圳大学
为战疫注入科技力量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深圳大学于1月30日成立新冠病毒肺炎应急科研攻关小组,部署各个课题组展开技术公关研究。连日来,深圳大学发挥人才科技优势和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在病毒诊断试剂盒研发、辅助医疗器械研制、大数据疫情信息和人工智能防控平台等方面集智发力,为疫情防控持续注入高校科技力量。
2月6日,深圳大学病毒研究组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深圳联合医学公司共同研发的呼吸道多项(15种)病原体快速检测试剂盒已经研制完成。该试剂盒针对疑似患者,能够一次性快速(1.5小时)解决诊断筛查和鉴别诊断问题。2月10日,由深圳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天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全球首家单人份化学发光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成功测试。该试剂盒采用血清或血浆作为检测样本类型,操作简便,可以在22分钟完成测试,且可以大大降低医护人员被感染风险。
医护人员由于长期佩戴防护设备和使用消毒液导致面部和手部皮肤受损,增加感染风险。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吴奕光博士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向湖北省相关医院捐赠了两批共数千支(瓶)由其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创面修护及防护产品。
2月12日,深圳大学发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空分析研究报告》,依据大数据对全市复工与错峰管控进行疫情传播状况的模拟,为深圳防疫第二阶段工作做准备参考。2月14日,深圳大学还发布了该团队完成的《深圳市新冠肺炎疫情可视分析》,重点分析了深圳全面复工前的疫情情况,对深圳市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状况提出了数据观察和解读。
2月25日,深圳大学发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建模与分析”报告,从数学和统计学角度对疫情的防控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定量分析,旨在帮助大家快速了解全国特别是深圳的最新疫情动态。该报告由深圳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疫情研究小组完成,帮助市民客观认识疫情状况,提高防控意识,消除过度恐惧。
资料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 吴吉 袁斯茹 王若琳
关注【深圳科普】微信公众号,在对话框:回复【最新活动】,了解近期科普活动回复【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动回复【研学营】,了解最新科普研学营回复【科普课堂】,了解最新科普课堂回复【团体定制】,了解最新团体定制活动回复【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详情回复【口罩】,预约报名官方口罩免费领取回复【科学防控】,学习疫情相关科普知识回复【科普小达人】,报名参赛领取万元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