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万物皆可盘,今天教你几个高级“盘”法!

果壳自然
探索万物之美,守护自然的丰富、独特与永恒。
收藏

每年的3月14号是圆周率日(π Day)。与元宵节、中秋节一样,这是一个以圆润物体为icon的纪念日。大自然里有各种各样的圆,产生圆润形状的方式也是千奇百怪,当今最流行的一种方式,莫过于——盘。

腹内有乾坤 盘出滚圆石

下图这些大理石方块经过了50天的打磨,外形也“盘”得相当圆润。不过,制造这些石块的“操盘手”不是喜爱文玩的中年大叔,而是鸵鸟。这些石头是在鸵鸟的肚子里“盘”出来的。

在许多鸟类的消化系统里,都有一个特殊的消化器官——砂囊(gizzard)。砂囊包裹着发达的肌肉,是一种颇受吃货欢迎的食材,烤串中的“鸡胗”就是鸡的砂囊。砂囊的功能是处理坚韧的食物(比如植物的茎叶、种子)。鸟类平时会吞下一些沙粒或碎石,储存在砂囊内,食物进入砂囊之后,砂囊外侧的肌肉会不断收缩,推动食物和沙粒互相摩擦,将食物磨碎。

作为最大的鸟,只吃些沙粒是无法满足鸵鸟的进食需求的,它吃的是整颗的石子。一只鸵鸟砂囊里的石头重量,能占到它体重的1%。鸵鸟“盘”石头发出的声音,人耳都听得见。

欧洲传说中,鸵鸟什么都能吃。在迪士尼的动画片里,还让嘴馋的鸵鸟吞了一个闹钟,这可能就是受到了鸵鸟“吃石头”行为的启发。

史上最巨型“操盘手”

鸵鸟“盘”石头的声势虽大,比起它的远古亲戚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蜥臀目蜥脚亚目恐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些长脖子,长尾巴的巨型植食恐龙,也有在肚子里“盘”石头的“怪癖”。

有时,古生物学家会在蜥脚亚目恐龙的化石骨架里,发现一些小石子,表面磨得十分光滑。蜥脚亚目恐龙的牙齿不能咀嚼,古生物学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石头的作用,应该和鸟类砂囊里的石头一样,是用来磨碎食物的。但恐龙专家奥利弗·文斯(Oliver Wings)和马丁·桑德尔(P. Martin Sander)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蜥脚亚目恐龙肚子里的石头,用来代替牙齿,根本就不够用。

首先,鸵鸟砂囊里的石头虽然“圆”,但一点也不“润”,表面干干巴巴,磨损得很厉害;而恐龙体内的石头油光锃亮,跟鸵鸟肚子里的石头完全不同。其次,在蜥脚亚目体内发现石头的几率不高,如果石头是磨碎食物用的,那就是必需品,为什么不是每只恐龙胃里都有石头?第三,在恐龙肚子里发现的石头总量,最多有15公斤;这个量虽然多,但蜥脚亚目都是体重几吨甚至几十吨的大块头,石头和体重的比例太小了。

文斯和桑德尔认为,蜥脚亚目恐龙吃下石头,可能另有原因,比如为了补充矿物质,或者不小心误食。这些石头进到恐龙胃里之后,随着胃的运动,慢慢磨损,最后被“盘”得光滑锃亮。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圆润”样子。

盘出“满面油光”的万人迷

想盘出“圆润”的文玩,不仅要手上勤快,还要“油腻”——用人体分泌的皮脂,制造“油光锃亮”的效果。说到“油腻”,很多人都会露出鄙视的眼神。但自然界有一类动物,它们的分泌物同样“油光锃亮”,但它们的产品不仅没有人嫌弃,还成为了高端奢华的代名词。

这种产品就是珍珠。今天的第一篇文章已经讲了圆润的珍珠。实际上,贝类也能“盘”出一些不“圆润”的产品,同样引人注意。早在12世纪,中国人就开始利用贝类分泌珍珠质的能力,制造奇特的工艺品:用铅粒做成佛像,塞入贝类的外套膜和贝壳之间;外套膜分泌的珍珠质,会把佛像包裹起来,粘在贝壳上;这样,贝壳上就出现了一个珠光灿烂的小佛像。

这个文玩的味儿,正!盘!

文玩爱好者喜欢盘核桃,另一种植物的种子,也吸引着另一批“操盘手”。Ceratocaryum argenteum 是一种帚灯草科木果灯草属的植物。它吸引的对象,是自然界制造圆润形状的专家——蜣螂。

屎壳郎推粪球的绝技世人皆知。在古埃及,人们还把蜣螂视为太阳神的象征,将它的工作和太阳升起联系起来。其实蜣螂“盘”屎是为了“护食”。在大自然里,一泡热翔落地,会吸引无数的昆虫。蜣螂会把屎“盘”成圆球,推着球走得远远的,把它埋起来。这样,它就可以独占这份珍贵的食物资源,不用和其他昆虫争食。

C. argenteum 的种子直径约一厘米,形状浑圆,恰似蜣螂制造的粪球。这类植物的种皮里的挥发性物质,跟羚羊粪里的成分十分相似,所以,它的种子散发着一股浑然天成的翔味。蜣螂闻“香”而来,把种子当成了一顿美餐。像对待真正的粪球一样,把它推到远处,再盖上土。

翔味种子的外皮太硬了,蜣螂不能吃它,也不能用它喂幼虫。植物却从中得到了好处。蜣螂“盘”种子,埋种子的过程,起到了传播种子的作用。

相比人类的“盘”,自然界生物们的“盘”法更多,但也多了几分无奈,毕竟人类是为娱乐而“盘”,而它们却是为了生存而“盘”。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编辑@红色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