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预聘副教授陈彦飞永远是踏实做事的代表。力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通过严格的数学建模描述物质世界的学科。然而,有时候它是枯燥乏味的,精确的理论模型需要大量多维度的实验数据,为了确保精准度,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着同一项实验和理论推导。他也曾想过放弃,但是想到老科学家们默默无闻工作几十年,才得以有突破性的成就,他又立马振奋起来:“搞科研就是要下得了苦功夫,坐得住冷板凳。”
2021年,陈彦飞在中国力学学会的推荐下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对此,他仍然谦虚道:“做科研得过五关斩六将,我还要继续向前走呢。”
1“要做有用的东西”
陈彦飞的偶像是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钱学森。1955年,钱学森先生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美国对他长达5年的“软禁”,回到祖国。钱学森先生的科研成绩以及历尽千难归国奉献的赤诚之心深深打动了陈彦飞。
为了向钱学森先生看齐,2019年,陈彦飞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力学学会。他最直观的感受是交流机会变多了。当他还在读博士时,学术交流大部分时候在团队内部进行,或者偶尔会有学者、专家来加入他们一起交流。进入学会后,他发现交流圈变大了,研究力学不同方向的科研人员聚集在一起,能碰撞更多的火花。同时,学会也为他提供了一条直接对话专家、院士的便利通道,拓宽了他的科研视野。
今年已经是陈彦飞入党的第12年。他深知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重要性:“做人一定要求真务实。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能作假、剽窃、伪造、抄袭。”他也明白了肩上责任之重大:“科研要做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东西。不能为了发文章而发,不能单纯因为哪个研究方向热门就去研究,更应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敢啃硬骨头。”
2关注缺口 深入研究
当谈及自己科研方向的选择时,他感慨:“这有偶然也有必然”。陈彦飞父母的工作都和力学学科无关,可他在中学时代接触物理时,就对力学萌生了浓厚兴趣,纵然家族里面没有做研究的“基因”,他仍凭着对力学的热爱做出选择,并立志像前辈一样坚定信念,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做出“有用的东西”。
陈彦飞的研究方向是热防护材料与结构多功能一体化设计和制备,属于应用型研究。当前关于热防护材料与结构应用的研究已经很多,且应用水平已相当成熟,但对于多功能一体化热防护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这项研究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导弹、航天飞机等高超声速飞行器上。这类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和大气层产生摩擦,表面温度高达1500摄氏度以上,以前使用的镍气合金,或者其他的超高温合金耐热上限在1100摄氏度左右,且由于实心材质质量较重,承载效果较差。陈彦飞团队希望今后能设计出既能起到超强隔热效果,又能达到轻量化的标准的热防护材料。
科研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陈彦飞2014年开始参与到高温热防护的研究,目前虽然设计出了超强热防护材料的结构,但是到实际应用,还需要长时间继续钻研。“只有前期研究做得越踏实,成果应用才能越稳定。”他说。
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后,陈彦飞感到身上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表示,这是来自于国家的肯定,这项荣誉激励和鞭策他以更多扎实的科研成果,解决实际难题。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陈彦飞表示,这是他科研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