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敏感时期还能到医院看病吗 —— 一个医生疫情期间的就医经历

科普时报
科技日报社旗下国家级科普全媒体平台。
收藏

抗击新冠肺炎的“阻击战”已进入致胜的关键时期,全国各级医院在做好本地防疫工作的同时不断派遣医疗队驰援湖北。那么,在这个敏感时期,还能到医院看病吗?

医院是一个病患集中、人员密集的地方。为避免和减少交叉感染,各级医院纷纷发出《告患者书》,建议非急危重症尽量择期就诊。但疾病不遂人愿,该去医院还得去。作为一个神经外科医生,我近日就遇到了棘手问题。

我的岳父是一名警察,50多岁了,疫情期间仍奋战在一线。上周二中午他接到群众举报,有个小区居民不戴口罩强行闯卡,并与管理人员发生言语和肢体冲突。在出警过程中我岳父被撞倒,导致右侧股骨颈头下型骨折。

我戴好口罩赶到医院(非我工作单位),在大门口先进行体温测量,进入急诊时再由分诊护士简单询问来院缘由和接触史,并再次测量体温。见到岳父,看到骨折处X线时,我的心凉了半截:需要急诊手术,即便治疗顺利,后期仍有很大概率发生股骨头坏死。

办理入院手续之前,填写疫情期间《住院患者信息筛查表》,主要项目为:患者基本信息,体温,过去14天是否有疫区旅居或接触史,是否有发热、畏寒、咳嗽、咳痰、咽痛、乏力、气促、呼吸困难、肌肉酸痛等症状,陪同家属是否有以上情况等。此文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应当主动告知、如实填写、积极配合,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作为普通人,应当明白及时上报新冠肺炎相关情况对于疫情防控大局和个人生命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患者或家属更应该清楚一旦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带来的将是灾难性后果。上报不会耽误原发病,反而会得到更科学、全面的治疗。

顺利入院后,进行常规的抽血化验、完善检查和术前准备。在这期间,我也观察着特殊时期病房里的一些不同之处:不论是否无陪护病房都实行病区门禁,严格限制陪护人员数量在1人以内,非必要情况严禁探视;住院患者数量大幅减少,三人病房改为双人病房,双人病房改为单间,并预留几个空病房用作应急隔离;手术室加强管理,设立达到三级防护条件的隔离手术间,择期手术建议推迟,急诊手术限量开放;门诊开放线上免费问诊,减少来院就诊人次,避免门诊人员聚集;医护人员取消每天晨会,改为线上交班,减少同事之间的接触,正常的医疗秩序和日常诊疗行为未受明显影响。

手术的安排遇到了一些困难,对于急症患者,等待手术的过程是痛苦的,这次我作为患者家属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但我也明白,完善的术前准备是必要的,而且必须遵守医院的相关规定和程序。好在手术顺利完成,在未来半年的卧床时间,需要全家人调整好心态,用新的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康复。

作为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在这次前所未有的疫情中,我见证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担当,见证了中国人民团结的伟大力量。在疾病面前,患者本人和家属必定是万分焦急,想尽一切办法寻求诊治,甚至有病急乱投医的情况,如尝试“偏方”、轻信谣言等。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论是病毒疫情亦或常见疾病,都有其发生、发展规律,相信科学,客观对待,就能将伤害降到最低。

医学又有其局限性,发展至今仍有许多健康难关未能攻破,医务工作者仍然只是普通人,远远达不到起死回生的境界。特殊时期,非必要情况下不去医院。若需就医,在办理入院、等待检查、安排手术、照料护理过程中,因筛查、隔离等原因时间有所延误,这就需要给予谅解——那都是为了你我他的安全。

(作者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从事功能性脑病及脑血管病诊断和手术治疗,为山西省科协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青年学组成员,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全民健康素养促进会青年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