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程着,一位年龄比我小50岁的同事,她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工作还不满两年。在我眼里,她还是一个小姑娘。1月21日那天,她满心欢喜地回武汉去同爸爸妈妈共度春节了。
1月23日,程着看到了武汉封城的消息。震惊与害怕,何者占了上风?不由自主地落下的眼泪表明:害怕赢了。
但是,程着是那样地沉着、镇定,亦如这场战疫中无数身历其境的公民一般。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直接上火线抢救病人,她用自己的方式和行动做出了可贵的助攻。
她写下的这篇随笔,不过两千来字,朴素的语句真挚有力,读来令人动容。
有这样一位开朗乐观有追求的年轻同事,我深为欣慰。同时,我也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有一位如此优秀的新会员深感自豪!希望更多地读到程着在武汉的文字,也盼望她早日平安地回到上海。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在眼前!”这篇文章确实值得一读。
卞毓麟(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长,著名科普作家)
图为本文作者在家进行编辑工作
17年前“非典”时,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留下的回忆只有厚重的口罩;而现在,“新冠”却是如此真实,真实到武汉封城,小区封闭,所有的店铺关门,街道上只剩下环卫工人与外卖小哥……而我,被封在了武汉。
什么?武汉封城了!
我是1月21日从上海返回武汉的,在虹桥火车站便从手机上看到钟南山院士叮嘱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我想,对于在外工作了一年的游子,回家就是最最特殊的情况吧!
火车站里,戴口罩的人并不是很多,不过我还是戴上了口罩。4个多小时的旅途,我一直在刷着与肺炎有关的新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它就像是个默默发育的小怪物,在大家都还没注意到的时候,长成了一个大怪兽。快到站了,赶紧打电话给爸妈,叮嘱他们就在广场上等我,不要到站台来接。终于到站,一时间,所有的人不知从哪里都变出了口罩戴上,肺炎疫情,一下子就真实了起来。
汉口站和往常一样,又不一样。大家簇拥着往出口走去,在出口通道,看到了戴口罩的防疫志愿者,站岗的解放军战士也都戴上了口罩。
传说中的源头“华南海鲜市场”离汉口站非常近,我一刻也不敢耽搁,赶紧上车离开。路上依旧车水马龙,不过戴口罩的人也随处可见。对于性格大大咧咧的武汉,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信号。
1月23日,腊月廿九。早起看到武汉封城的消息,心里一惊,赶紧打开电视确认。“朝闻天下”里正在播放相关的新闻,“从23日10时起,武汉出城通道将全部封闭。”什么?武汉居然封城了?九省通衢的武汉居然封城了?震惊与害怕,一时间,不知道那种情绪占了上风。不小心掉下的眼泪告诉我,害怕赢了。
往年过年,总要去买新衣,今年只能呆在家里了,爸爸开玩笑说替他省钱了。哼,一点都不好笑。
在这场“战疫”里,每个人都是战士
某一天的新闻,宣布武汉进入“战时状态”。全国各地的飞机,伊尔76、运9、运20等运输机纷纷降落到武汉天河机场,带来了一群群白衣战士,投放到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开启了一场大“战疫”。
关在家里,看着新闻里内蒙古送来了土豆,江西送来了胡萝卜,甘肃送来了洋葱和土豆,新疆送来了洋葱,东北送来了大白菜……就像是在为正在升级的武汉送来装备。火神山、雷神山拔地而起,方舱医院也在武汉市内遍地开花。
2月5日傍晚,身为教师的妈妈收到了学校发来的短信,号召50岁以下的老师都去支援方舱医院的筹备。一得到这个消息,几乎是立刻,我们一家三口就决定都去帮忙。爸妈稍微有一点超龄,但是召集人也并没有那么在意。
本文作者与家人协助方舱筹备工作
纵有豪情壮志,总归还是怕的。翻出了许久不穿的冲锋衣,戴上口罩和手套,全副武装,雄赳赳气昂昂,全家奔赴石牌岭方舱。
去的时候天还是亮的,一路上沿街的商铺都关着门,只有一个物流点还在工作,稍微看了一眼,大部分是各种口味的泡面。路上偶尔有车通过,也都是窗户紧闭、往来匆匆。人更是少见,只在快到方舱时,看到一个穿着居家厚棉衣的大叔,低着头,快速地走着。
到达石牌岭职业中学方舱,这里距离中部战区总医院不到1000米,无疑是设置方舱的最佳选择之一。医院对面,是一家大型商场,而医院所在的武珞路上,还有我初中的母校。这一带往常总是热热闹闹,现在也安静了下来。
我们到得很早,体育馆里只放好了一半左右的行军床,上面什么都没有,显得空荡荡的。分配给我们的任务是整理床铺。铺床单、套被套这些日常普通的工作乘以几十上百以后,也就不那么日常和普通了。我头一次知道,整理床铺会让人的手指疼痛。
后续赶到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大家齐心协力,几个小时,方舱医院初现雏形。大概是临时采购的原因,床品的颜色、质地都有些不同,整个体育馆看起来花里胡哨的,在这花里胡哨中,又出现了某种野蛮的生机勃勃之感。不知道谁会睡到我准备的床铺上,陌生人,祝你早日康复!
在家亦在岗
我所在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从2月10日开始采用弹性工作制复工。正月十五之后才开工,这是许多年没有过的情况。
上海复工了,而武汉还处在封闭之中。社里仿佛感受到了我无法及时返回岗位的焦虑,告诉我不要担心工作的事,安心在家。其实刚封城时,就已经接到了社里许多的关心,叮嘱我不要出门,在家多吃多睡多运动,一定要健健康康地回上海,有什么不方便买的物资也可以给我寄过来。
虽然分隔两地,但身为“科教兴国马前卒”的自豪感却更加的强烈了——我们出版社的社训是“愿为科教兴国马前卒”。
社里的体贴更让我想要早些回社工作。听着专家们的发言,“早些回社”是没指望了,“工作”却是可以在家进行的。在家亦是在岗,2月10日开始,我同大家一样,按照规定的时间,开始了在家的工作。书稿的编辑加工、新书的宣传推广、发稿文件的填写等,借助各种网络办公系统,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以“科普书籍”为武器,积极加入“抗疫”战斗
工作实在是“闭关”生活一味很好的调剂,因为每工作1小时,就可以少担心59分钟(还是有1分种是担心的)。只是隔离毕竟还是有些不便。没有纸质稿件,便先把电子文档看起来好了;誊样有些麻烦,只好拜托了可爱的同事,我们电话联络,帮我把改动一一誊录上去。
我们编辑室的一部重头戏——“修复我们的地球”系列(共6种:《走进海洋》《走进湿地》《走进沙漠》《走进热带森林》《走进淡水湖》《走进苔原》)即将出版。这套丛书恰好在讲人与野生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除了反思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更是呈现了世界各国如何因地制宜、采用科学方法,针对不同环境的成功修复方案。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据称是由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的,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人类食用野生动物这一行为造成的。“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现在正是我们反思人与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除了这套生态保护丛书之外,其他相关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019年出版的《同舟共济南海梦》一书给了关在家里的我些许慰藉。“身未动,心已远”,读着科学家们在科考船上的生活与科研,仿佛自己也被海风吹拂着,被海浪摇荡着。在朋友圈转发的《大流感》一书相关阅读体验,更是吸引了许多小伙伴前来询问购买方法。
身为一名编辑,虽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悬壶济世,但是,如果能用书籍让大家的“闭关”生活不那么难捱,也算是我们在这次“战疫”中作出的小小助攻了。
今天,3月5日,是我回家的第45天,是武汉封城的第43天。重点医院已经传出了“床等人”的新闻,方舱医院的患者们也在一批批出院,方舱医院也在接连的关闭。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