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在博物馆这并不大的一方天地中保存有承载着灿烂文明与悠久历史的文物。历经千年依然明艳如初的《千里江山图》、享有“中华瓷王”美誉的各种釉彩大瓶,还有代表华夏第一女战神的妇好鴞尊,每一件国宝都让我们感受到那看似遥远却血脉相连的民族文化。
虽然得到精心的看护和收藏,可往往还是会有一些不可控因素使文物遭受破坏,地震就是其中之一。在遇到强震时,博物馆里的糟糕情况往往比人们预想中要复杂得多。
地震时对于文物来说可是危险重重,地面晃动时,由于卡位没有阻止文物掉落的棱边,且没有防滑处理,导致文物在架子上碰撞、跌落;或者因为文物架未与房顶连接固定,只固定了底部,从而造成架台翻倒,使文物损坏;又或者由于长时间断电,展厅、展柜及库房的温度和湿度无法调整,温度、湿度变化都会造成部分贵重文物的损坏……
那么,博物馆都有什么防震措施呢?
一、博物馆馆舍整体防震
我国的防震博物馆以成都博物馆最具代表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间,成都博物馆就曾因为防震准备不充分,导致一些馆藏文物受损。后来,成都博物馆在新馆建设时,就把防震作为重中之重,不仅建筑主体采用全钢结构,抗震性能较之混凝土结构更强,并且经过专业测算后,在整体建筑下面的300多个点位放置了“隔震橡胶支座”,使得上层建筑与基础建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隔震层。
二、免震展柜
免震展柜最早出现于日本,它的外形与一般展示柜并无二致,不同之处在于其下部装有免震装置。免震装置可分为二次元免震和三次元免震。二次元免震就是让展台仅在水平方向可滑动,相当于吸收地震的横波;而三次元免震除了可使展台水平滑动外,还能吸收上下震动的纵波,进而达到吸收地震中破坏力最强的混合波的效果。
三、展具防震
根据防震加固的专业要求,通常采用捆、卡、支等方法对文物进行贴身的加固保护,尽可能使浮置文物固定于基础面上,或增加接触面的摩擦力,不使其产生滑动、摇晃或颠覆。
下一次当大家徜徉在展厅中观赏文物时,不妨稍微留心找找防震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实际应用。用防震科技保卫“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地震人亦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