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德国鱼雷去打德国驱逐舰会是什么结果? 在电影《猎杀U-571》里就给出了答案。这是一部拍摄于2000年的美法合资电影,昔日的协约国旧友在一致对德这件事上毫不手下留情,本片也是为数不多的表现潜艇题材的优秀电影之一。
《猎杀U-571》电影海报
让问题的答案变得合理就在于这部电影情节的设置。本片的主角——德国U型潜艇U-571在电影开场,向敌方发射鱼雷后暴露目标被击中,需要等待救援,而美国海军为获取德军密码本假扮德军维修队登上U-571号,被随之赶来的德国驱逐舰发现破绽,遭遇穷追猛打。
这一场猫鼠游戏,最终以美国海军的反击胜利告终,潜艇上最后一枚鱼雷击中德国驱逐舰,完成绝地反击。电影《猎杀U-571》无论是剧情的巧妙设置,还是对人在潜艇封闭空间生存状态的真实展现,都让此片成为高分佳作。
电影中的德国鱼雷
这部电影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二战时水下鱼雷作战的场景。鱼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水下武器,早在1866年就被研制出来,由于其外形特征类似电鳗而取名Torpedo,也被称为“水下导弹”。
鱼雷很早就被运用于战争,如我们所熟知的甲午海战就已经运用鱼雷参战。战争中,日舰向北洋水师“致远”号军舰发起鱼雷攻击,当时的鱼雷是直航鱼雷,也就是鱼雷按发射的方向直线前进。
“致远舰“资料图片
鱼雷真正被大量投入战争使用是在二战,进行多方面改进后的鱼雷与最初的型号有了很大区别,出现的自导鱼雷,克服了直航鱼雷的弱点,可以自动追踪目标。当时希特勒吸取了德国一战战败的教训,开始大力发展水下兵器,而以鱼雷、水雷和深水炸弹为主的水下兵器受到重视。
我在前面几章主要介绍的都是“精导”武器在地面与空中战场的使用,这次我们来“潜入”水下,探索“深海幽灵”带给人类的震撼和恐惧。
鱼雷发射示意图
电影《猎杀U-571》的故事背景是在二战期间,二战期间德国使用“声王”被动声自导鱼雷,鱼雷开始由直接瞄准武器向制导武器的转变。由于声波在水中的传播衰减较电磁波小很多,鱼雷自导系统多利用声场进行自导。直接利用目标辐射的噪音或目标产生的回波,属于被动声自导。
《猎杀U-571》故事的发生时期,还处于直航鱼雷向制导鱼雷的过渡期,鱼雷自导系统并不成熟。观众看到,美国海军士兵潜入U-571号后,尽量避免大声说话,就是防止被德国驱逐舰的被动声自导鱼雷系统进行监听而发现目标。被动声自导要求本身鱼雷噪声低,从而有利于检测目标。因此,被动声自导鱼雷对于静止目标和采取降噪技术的舰艇攻击效果不好。
二战时使用的鱼雷
当鱼雷还利用舰上强大的声呐系统进行航路导引时,则为线导鱼雷。电影中,在德国驱逐舰寻找U-571目标时,就使用了声呐系统来进行导引,因此在封闭的U型舰艇里,观众能清晰地听到声呐系统发出有规律的噪音,而美国海军们在压抑的船舱里不敢说话屏住呼吸,这种深海中的绝望和压抑确实会让人喘不过气。
此时的舰艇声呐系统还处在第一代的模拟声呐系统,当目标对象下潜深度达到或能长期潜航时,其功能作用就会大大减弱。因此在电影里,当U-571下潜到160米时,德国驱逐舰的声呐系统作用开始逐渐失效,因此美国海军能够通过制造虚假目标而予以反击。
电影中鱼雷击中驱逐舰
电影里一枚鱼雷最后击毁了一艘德国驱逐舰已经足够震撼,而实际作战中鱼雷的作用也是远超想象,在二战期间,鱼雷一共击沉23艘航母,超过击沉航母总数的一半(二战期间击沉航母总数为42艘) 。
鱼雷为何破坏力如此强大?原因是当鱼雷在水下爆炸后,舰艇会受到冲击波毁伤和高温高压气体形成的气泡脉动的共同作用,细长的舰体便被拦腰截断。鱼雷可以攻击战舰最薄弱之处,一旦舰体水下部分受损,海水大量涌入,舰体就会瘫痪或被击沉。
西方多国现代化鱼雷
鱼雷无论在二战战场还是现代战场上的作用都不容小觑,尤其是现代化的鱼雷不断更新迭代,鱼雷依然是各国海军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够自主研发鱼雷的国家到如今也不到10个。(作者:彭韵潼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