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上的息肉,哪些可能会癌变,哪些会相安无事?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医生建议: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是不是所有息肉都一定会变成癌呢?
“息肉”两个字常常出现在不少人的体检报告单中,包括:胃肠道息肉、胆囊息肉、鼻息肉、宫颈息肉、子宫内膜息肉......
息肉是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人体内凡是有黏膜的地方,都有可能是息肉的生长之地。
遇到“息肉”请不要过度恐慌,因为不是所有息肉都一定会变成癌。
二、息肉的癌变风险大小,受什么影响?
息肉是否癌变和息肉的大小、类型、形态、数目、部位等这些因素相关。
一般来说,息肉越大,癌变几率越高,腺瘤样息肉癌变率高,而增生性息肉癌变率很小。
研究表明,息肉发生的病因除了遗传因素,还和炎症的慢性刺激等相关。饮食不规律、吸烟、酗酒、长期熬夜、喜欢进食辛辣刺激及高脂食物、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胃肠道基础病变的刺激等,都和息肉的发生甚至癌变有关。
三、这类息肉,几乎100%变成癌!发现就要切除,尤其危险!
结直肠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
早期发现结肠癌有什么重要意义?
我们熟知的因肠癌去世的名人有:王均瑶、麦当劳中国区总裁、演员奥黛丽.赫本、央视主播肖晓琳、演员李丁、商业之子朱家鼎、电影《黑豹》主演查德维克·博斯曼,都因罹患肠癌离世......92岁高龄仍旧活跃在指挥台上的交响乐指挥家郑小瑛女士,充满了健康、活力,其实她68岁那年也被确诊为肠癌。
在2020年,我国有超过55万人新患结直肠癌,占中国新确诊癌症人数的12.2%。我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结直肠癌严重影响和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3大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经“腺瘤-癌”的发展模式演变而来,对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早期检出和及时治疗可以明显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简称FAP)是一组以结直肠多发腺瘤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综合征。如果不积极治疗,几乎所有患者都将发展为结直肠癌(20岁时约50%,至45岁约90%恶变),占所有结直肠癌的1%。
FAP的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带黏液。
FAP高危人群(所有亲属特别是一级亲属)通常需要从10~15岁开始进行每年的肠镜检查,直至35岁,然后每3年检查一次。
对于家族有消化道癌症病史者,一定要警惕FAP。
不推荐辅助CT和磁共振等作为肠道肿瘤筛查方式,它们能够发现肿瘤时,肿瘤分期会比较晚。但他们对肠癌的术前分期非常重要。
肠镜——是发现肠道疾病的金标准!
肠镜检查一旦发现肠道有息肉,或者小肿瘤,可以立即切除,可以取活检,确定是不是恶性肿瘤。
医生提醒:
1、高危人群定期做肠镜检查,可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2、减少“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素。
3、排便通畅,每天饮水不应少于1500毫升,有助促进肠道蠕动。
4、积极锻炼身体,避免久坐。
5、65%-75%的息肉切除后会出现复发或新生息肉,须再次切除。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
四、不同部位息肉应该如何应对?
体内的息肉是否需要切除,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胃息肉:
从病理上,胃息肉可分为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其中增生性息肉较常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虽然大多数息肉都是良性肿瘤病变,预后较好,但是部分胃息肉仍存在癌变的风险,可进一步发展为胃癌。
发现胃息肉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胃镜检查。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胃息肉——4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大便潜血和胃镜检查。
腺瘤性息肉治疗及随访:
建议切除,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疑有或已有癌变的息肉以及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不论息肉多少、类型、有蒂无蒂,一定要切除,减少胃癌的发生。息肉送病理检查。
2、鼻息肉:
鼻息肉的症状有鼻塞、多涕、嗅觉功能障碍及头疼等,通常不会癌变。
如果鼻息肉症状明显内科治疗无效或多发大息肉者,可选择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手术。
3、声带息肉:
病因可能与长期发声不当、长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症有关。容易导致声音嘶哑甚至明显发声困难。
最易暴露的是声带息肉,它在小如芝麻或绿豆大小时就会让人声音嘶哑,而被及早查出。可以到医院做纤维喉镜明确诊断,必要时做手术摘除。
4、胆囊息肉:
病因有:
胆固醇代谢不良、慢性炎症、年龄因素
其他因素:
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情绪状况等因素都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多为良性病变。但是,对于胆囊单发息肉要高度警惕,因为它有一定的癌变可能。
• 息肉最大直径大于等于1cm,尤其是单发息肉; • 息肉最大直径小于等于1cm,但短期快速增长; • 胆囊息肉合并慢性胆囊炎。
B超:超声是检查胆囊息肉最便捷有效的检查方法。
40岁以上人群定期完善腹部彩超。建议规律饮食,适当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品,如动物内脏、油炸食物等。
5、宫颈息肉:45岁以上女性要警惕
宫颈息肉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绝大多数宫颈息肉都是良性病变,但也有可能癌变。
年龄超过45岁,尤其更年期前后患有宫颈息肉的女性,应及时摘除息肉送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征象,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已婚妇女至少每年接受一次妇科检查,包括妇科彩超、宫颈癌筛查等;没有性生活的女性可以1~2年做一次妇科B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