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晚18时左右,一名10岁的小男孩楠楠由家人紧急送往医院。随后,护士推着平车将楠楠送到显微外科。
询问原因得知,小男孩在小区玩耍时不小心摔伤了膝盖,由于伤口较深,血流不止,经外科医生查看伤口后告知家长需要急诊手术。
办理住院后,值班护士就开始给小男孩做术前准备。可是只有10岁的孩子却体重有60多公斤,怎么也找不着血管。无法开放静脉通道和采血备血,意味着不能及时手术。情况非常紧急,为此家属情绪很激动。
面对棘手问题,值班医生立即邀请麻醉科会诊。麻醉值班的梁医生迅速赶到查看病人,当即决定采取超声引导下进行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和静脉穿刺。
很快小男孩就被推进了手术室,在麻醉医生用超声的精准定位下做好了静脉采血备血和建立外周静脉通道。
为了加速孩子术后恢复,梁医生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随着镇静剂进入体内,孩子安静下来了。之后,手术医生顺利给孩子做了手术。
看到楠楠安全出手术室后,家人非常感激。
近年来,局部麻醉的领域,特别是外周神经阻滞应用越来越广泛。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超声引导在区域麻醉中的引进应用。不断提高的局部解剖结构、针与神经血管的关系以及局麻药的扩散的可视化能力,使医生们对外周神经阻滞的兴趣极大的提高了,并且使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
超声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麻醉学领域,现已成为麻醉科医生不可或缺的“第三只眼”。
神经阻滞麻醉具有对机体内环境影响小,恢复快,术后镇痛良好,节省费用的优点,但存在定位困难穿刺失败率比较高,会出现阻滞不全、患者紧张等问题。
神经阻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盲探异感法、神经刺激法和超声定位法。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实现了“精准麻醉”和麻醉的可视化,能比较清楚的显示表浅的神经结构;超声可实时观察目标神经及周围组织结构、穿刺针的行进路线、局麻药的扩散,实现神经阻滞的可视化;减少了传统操作反复盲探穿刺、误伤血管和胸膜;减轻了患者痛苦提升了麻醉操作的一次阻滞成功率和安全性;减少麻药用量显著提高了麻醉的质量。
这项技术适用于不适合全麻、需要术后镇痛、以及不愿采用全麻的四肢手术的患者。
另外,临床上遇到的肥胖患者和某些困难的中心静脉、动脉穿刺置管,开放外周静脉通道。以及术中肺和心脏的观察监测都要用到超声。相信鉴于超声的无创性可重复性使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广。
作者:梁延伟,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
【温馨提示】点个关注,这里有大量专业的医学科普,为您揭秘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