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首款软件机器人发布背后,是软件开发升级由“术”走向“道”

科技向令说
原创
资深商业评论人,作者,虎啸奖评委。
收藏

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提升国家竞争力、避免被“卡脖子”、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除了需要芯片等硬件层面的创新突破,软件能力也变得不可或缺。

近年来,国内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在软件创新能力的投入越来越多,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成熟度与国际主流产品差距显著缩小,加速从“可用”向“好用”迈进,自主可控成效显著。

但是,对提升整体软件能力这件事而言,那些让软件开发更有效率、更具创新可能的推动性动作也开始出现,软件机器人就是其中之一,软件开发的一些新变化逐步展露出来,值得业界关注。

软件机器人,正在解决数智化时代软件开发“鱼与熊掌”的矛盾

先从一个案例来理解软件机器人。

中国石油需要开发一个大型电商平台,在信息化团队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开发之初选择与传统的外包软件开发厂商合作。但随着用户量激增、新需求不断提出,平台面临功能、性能和扩展性等问题日益严峻。

于是,对平台的重构就成为集团年度重点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而这时候如果还继续依赖传统外包软件厂商,一方面是技术问题可能沿袭下来很难得到彻底解决,另一方面在开发周期上也无法满足要求。

最终,内部团队选择与深圳一家科技企业合作,采用9人+ 5个软件机器人,仅耗时45天将需求分析、顶层设计、编码、测试、部署运维全套软件开发流程走下来,实现平台的重构及上线——而对比传统模式开发,正常需要投入27人、耗时长达300多天。

其开发过程,就是通过人机协作,实现全栈式包括后端开发、前端开发、测试、运维等软件开发相关工作,让软件开发效率更高。

事实上,为中国芯片事业奔走呼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这个软件机器人产品发布会上,点赞并称其将“帮助企业做到降本增效,达到提升软件业创新速度的目标”。

按倪光南的说法,这款软件机器人“通过标准化、自动化的流程,降低了从开发、测试到运维的门槛,将敏捷管理制度落地”。可以看出,软件机器人的本质,是沉淀软件开发能力的一套对开发者与企业赋能的工具体系和开发平台,是加速企业软件开发的一种全新解决方案,其对软件开发的价值不言而喻。

事实上,尽管软件机器人被首创出来,概念听着很新,但这已经是倪光南第二次对该产品发展给予关注,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很兴奋看到这款软件机器人已经在金融、医疗、零售等多个行业得到应用和肯定。”

软件开发不再只有“术”的升级,软件机器人推动“道”的创新

更深入地看,通过软件机器人进行软件开发,直接价值是降本增效,而在根本上,它更带来了软件开发升级由“术”到“道”的转变。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用全栈式软件开发体系能力代替局部创新

软件开发有很长的流程,环环相扣,而传统的软件开发升级,往往只局限在某个环节的提升,例如,代码优化,部署优化,等等。

软件机器人的出现,实现了整个软件生产过程中管理、开发、测试、运维的自动化及一体化,是全栈式的软件开发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复杂职责要求也随同简化。

于是,工程师变成项目管理中的多面手,人效也大大提升,所谓“一人一项目,十人抵百人”就此实现。

从钻研具体环节、具体技术的“术”,到全栈视野的“道”,企业的成本大大降低实属意料之中。

而全栈视野的“道”下边,新的开发理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传统软件开发轻设计,重开发、测试和运维,而软件机器人则实现了重设计,轻开发、测试和运维的转变,这其中,是更底层的开发逻辑——先专注于把表结构、接口规范、接口逻辑设计好,再由可视化平台组件实现复杂编程逻辑。

毫无疑问,这种逻辑正在让软件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有质的改变。

2、让软件开发也实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精细化分工

社会化大分工是任何一个领域实现深度发展的必然过程,尤其是不断将智力和体力劳动分开,用智力创新大大拓展发展空间,而不是将智力浪费在体力活动之中。

对软件开发而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即便再有创意的IT工程师,都面临要将那些重复的轮子再造一次的尴尬,很多程序员自嘲自己是民工,大部分时间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在996中浪费生命而又没有多少成就感。

而软件机器人作为开发者的助手,其重要的价值之一,是让开发者能够脱离重复体力劳动,将精力聚焦到创新创意工作上来,例如,软件领域的技术皇冠“架构设计”等。而这种改变,过去的软件开发升级几乎没有做到过。

这一点,正如2017 年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所说的那样,这款软件机器人能够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变革传统软件工程模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打开了创新的大门,让软件行业迎来了黄金时代”。

如此,有更多时间思考业务和架构的程序员,才能通过创新成为一个真正的“软件人” 。这种分工也成为一种“道”的突破,能为机构创造更多效益,让开发者实现自身价值。

3、需求与代码的连接由合作模式走向融合模式

开发资源少、业务复杂度高、变化性强、定制化场景多、项目需求广而快、科技基础薄弱……上海君智咨询基于企业快速发展和业务优化的需求,要开发一套数字化系统,而软件机器人的低技术门槛、高开发效率、快速优化调整等能力切中了君智的需要。

在开发实现阶段,开发团队通过这款软件机器人比原定预计时间提早一周完成开发并交付,且质量大大超出了预期,成为软件机器人实践的又一例证。

这个案例中,更值得关注的,还有君智作为一家缺乏IT基因的战略咨询公司,其对接的团队能够参与到需求实现当中去,甚至咨询公司内部一些有开发技术背景和IT运维属性的成员也能够通过学习软件机器人实现功能迭代。

可以看到,与传统软件开发外包模式不同,“甲方”需求与“乙方”代码的连接并不仅仅停留在合作上,通过软件机器人已经走向更深度的参与与“融合”,让需求直接变成代码,最大程度减少沟通环节造成的失真,这同样是“道”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似乎能实现类似功能的还有大热的“低代码”开发,但它主要发生在前端,无法与软件机器人的全栈开发模式做比较——如果非要比较,只能对应其体系中的前端全自动开发平台,在其他开发环节是严重缺位的。

这就导致了市场上主流的低代码开发平台有明显的局限性,只能运行在其平台上,往往限定在企业内部管理场景中,无法与后端对接等,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属于平台,而得企业——低代码的代价恰恰是不自由。

这款软件机器人全称为SoFlu软件机器人,其全栈的特性决定了其前端全自动开发平台所生成的应用能够完全私有化部署,知识产权也属于企业,给予了企业最独立的开发和部署自由。

数智时代的软件开发“共同富裕”,从软件机器人开始?

这些年来,要说中国的软件开发没有创新是很不公允的,大型企业尤其是互联网科技企业在软件开发上的大胆尝试和探索,有非常不错的成果,推动了自身业务更好地发展。

然而,这些企业往往具备深厚的软件开发能力,而更多中小科技企业,或者不具备深度开发能力的非科技企业,也需要深度的软件开发能力来通过软件推动业务发展,它们在明星企业的光环下“被失语”。

这时候,软件机器人的出现,就能让这些企业也能有自己的软件创新突破。例如,根据测验,在小型软件开发项目下,传统开发模式下,需6人、耗时66小时才能完成的软件开发全流程, SoFlu软件机器人只需3人、耗时9小时。

于是,让软件工程通过工具化平台落地,等于让更多企业在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上,能够快速对齐到行业较为领先的水平。这个过程,就像是软件机器人在不断抬高数智化时代、数字经济的软件开发的“水面”,让所有的企业能够不因为人员能力、资源投入等原因落后,可以随时代的进步一起“水涨船高”。

某种程度上,当软件机器人开始发力,数智时代的软件开发也将走向“共同富裕”。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响铃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评委;

3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 《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 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 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评论
顺然pyf
太傅级
软件机器人,正在解决数智化时代软件开发“鱼与熊掌”的矛盾!
2022-05-27
坦 荡 荡
少师级
科学研究要做到自主可控,核心技术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2-05-27
李强(云南省普洱市)
学士级
科技强国,科技改变生活。
20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