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並非没事-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3764 篇文章

达医晓护
原创
通过医学科普让老百姓真正做到“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3764 篇文章

县食品公司计划供应科的吴科长是位好同志。

吴科长名叫吴盛世,出生在上个世纪文革前的一个短暂的太平盛世,所以他爸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家住县城以外约80公里的叫做吴家岺的地方,吴家世代耕读为生,吴父毕生从事乡村教育,做过吴家岭小学的校长,在当地也是受人尊敬的长辈。吴科长高中毕业那年参了军,在部队上担任了文教干事,各方面表现良好,复原后回到县里,分配到食品公司工作。不久与县中心小学的一位教师结为连理,吴盛世同志工作认真负责,勤于学习、精通业务,连年评为先进,成家立业不多赘述。

吴盛世同志分配到食品公司工作不过几年,对于公司业务已了如指掌,渐成业务能手。家中生活琐事悉由夫人一手操持,生有一女,又由岳母相帮照应,全不劳吴君费心。吴君本是读书人家出身,对于读书学习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工作之余便是看书读报,近年来又增加了网络阅读,打开微信、微博,各类知识纷至沓来。吴君主要还是关注文学历史,诗歌小说之类。阅读之外,还偶有随感、杂记之类的“豆腐干文章”(形容短小之意)发于县报副刋,以为乐事。

吴君身高近1米70,皮肤白净,衣着整洁,留平顶头,戴一副不深的近视眼镜,说起话来语气平和,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同事之间戏称之为秀才。

吴秀才的工作是参与管理全县除粮油之外的各类食品的计划、调拨、检验、储存之类的事务,体力活动较少,並不进行体育运动。爱抽点烟,饮食方面虽说不甚讲究,但夫人善厨艺,几乎每晚都有几样下酒小菜,佳酿小酌。又兼人到中年,所谓心宽体胖,吴君渐渐地发福起来。

这些年体格检查兴起,验血、拍片、超声检查,查出问题可以对症下药或者调整生活行为,以防患于未然。初时或者还有人为是“没事找事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人逐步理解:对于疾病当以预防为先,体检之事遂逐步被接受。不过,在一部分人中体检虽是被接受了,但对结果並不一定认真重视。吴君便是其中之一,按说吴君善于学习,理应对体格检查的结果有个正确的看法。可惜,没有。

那年吴君52岁,已经升任了计划供应科的副科长。体格检查查出来的问题有: 血压160/94毫米汞柱,被诊断为高血压病,血中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皆高,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此外还有脂肪肝。县医院的医生给开了降压、降脂的药,並关照要控制脂肪饮食和多些运动。吴科长看到医生开出的有降压和降脂压的药,但没有开治脂肪肝的药,便问所以,医生解释说是一般的、没有症状的、肝功能正常的脂肪肝,可以不用服药,只需改变生活方式,少吃多动,减轻体重,脂肪肝便会不药而愈。

孰料这一席话却让吴科长大受启发,他觉得这医生说得很有道理,体格检查不同于看病,因为受检查的人原本没有症状。既然没有症状、人好好的,怎么是生了病呢?既然不是病又为什么要吃药呢?何况西药都是有副作用的,吃出副作用来,不就是人们常说的“没事找事做”了吗。当天晚上回到家里,把配的降血压、降血脂药的说明书一看,发现上面皆有副作用一项,而且说得挺吓人,于是下定决心不吃药,不但不吃西药、连中药也不吃,因为他知道“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是绝对没有毒性的,而最关键的问题是:他认为体检查出来的血压高、血脂高并不是病,而只是一些指标而已,网上说的:人是不同的,怎能用同一的指标衡量,像他这样的血压、血脂,对别人也许是生病了,但对他来说就不是,不然他怎么会没有任何症状的呢。药是决定不吃了,医生关照要控制脂肪饮食、增加运动的话也不介意了。

夫人关心先生体检的结果,也常常劝他要去看病吃药,但吴科长皆不以为然,为此夫妻之间还常有些不悦。

好几年过去了,吴科长已经升任计划供应科的正科长。身体是越发的胖了起来,血压、血脂仍然居高不下,脂肪肝依旧,而且血糖也高起来了,不过仍然没有明显的症状,这就越加坚定了吴科长的想法:没有症状就不是病,不是病就不要吃药。基于这个想法,当然不会去看医生,尽管他有医保,在这个小县城里大小也是个官,看个病、配点药,既不难、也不贵。

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便在县里中学执教,吴科长夫妇视为掌上明珠。吴科长“三高”, 既不看病又不吃药,夫人劝说无效,便搬出女儿来做工作。俗话说女儿是“小棉袄”(贴心之意) ,果然比老棉袄灵。吴科长笑着说:

“你们啊,真是妇人之见,古人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说的啊就是你们这些人。”

“我就是庸人,就是庸人,庸人爸爸生的嘛。” 女儿一撒娇,吴科长也不得不做些姿态,当然,他也知道他们是为他好。

吴科长是食品公司的领导,要对付这些不是病的“指标高”,当然想到的是食疗:听说用杜仲泡酒喝可以降血压、用山楂和石斛泡茶喝可以降血脂、多吃苦瓜可以降血糖。女儿到是说过食疗不能代替药物治病的话,吴科长说:

“药补不如食补,知道不?我没病,就是这些指标高一些,用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食疗方子,把它降下来就得了,没有什么事的。你放心,我就叫吴盛世,没有什么事的。”

母女两人吃蹩,“药补不如食补”确实听说过的,老祖宗留下的办法应该是不错的。

喝了杜仲酒、山楂茶,又吃到苦瓜炒肉丝,血压、血脂、血糖还是没降,不过也还是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除了脑子似乎不大灵之外。夫人也学了食疗的办法了:核桃补脑子,用芝麻核桃打成粉(不加糖),每天调了给老吴吃。似乎效果不大,不过也没有进一步变坏,所以只好每天这样的吃着。

吴科长每天食疗,果然也没有什么事,又过了两年,吴科长光荣退休了。

吴科长退休之后,在家也没事,隔三差五还到公司里来转转。不过有一天是粮食局的人把他送过来的,原来他老兄把粮食局当成食品公司了,大大列列地坐在粮食局梁副局长的办公室里抽烟,还问人家下个月猪肉调拨计划的事。粮食局的老职工认识他是食品公司的吴科长,便把他送了过来。食品公司的几个小青年一看,不对呀,这是老年痴呆啊,忙把现任的科长叫来,这科长原本是科里的老职工,他竟也不认识了,又点头又握手,还问他贵姓。科长一看,确实是糊涂了。忙安排公司运货的小卡车,又叫两个小青年送老吴回家,并关照:一定要把她交代给她家老太太。

吴夫人接着到也不觉意外,原来类似的情况已发生过几次了,她的理解是“老糊涂”了。不过也觉得今后不能让他一个人乱跑了。老糊涂得治疗啊,赶紧打电话给她女儿:

“你爸今天去单位里,居然跑错了地方,又不认识人了,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看医生啊,妈你别急,我先上网查查看这病看什么科。”

当天晚上,女儿打电话来了,说是这病县医院也不看,只有精神病防治院才看,就是专门看神经病的那个医院。

“不看、不看” 他妈不同意带他爸到神经病医院看病。

这事之后过了个把星期,老吴早晨起床的时候突然发觉右边的手脚不听使唤了,他只在那里摩摩蹭蹭。老伴过来一看,不对,嘴巴也歪了,情知不妙,赶紧打电话给她女儿,女儿一听知道是中风了,赶紧叫了救护车把他爸送到了县医院急诊室,他自己也急忙赶了过去。

急诊室的医生一看便诊断为中风,立即做了相关检查,核磁共振显示;脑萎缩,多发性腔梗,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立即给予溶栓治疗,并收入神经科病房继续观察治疗。在神经科的病房里治疗了将近半个月,总算保住了性命,但是落下了偏瘫的后遗症,痴呆的情况似乎有增无减。只好回家调养,以求逐步康复了。

本来“好好的”, 只是几个指标高一点,还用了许多食疗的办法,怎么还是弄得这样的结果?吴秀才的脑袋已经无力思考这些问题了,但是他的女儿吴老师却一心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她的说法是:身边不少人有这样的问题,不能让他们再重蹈覆辙了。

吴老师上网查,哪里弄得清楚,又买了一本的书来看。不过,终究不是医科出生,也还是不甚了然。

机会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你关注它,就会有。一天碰到一位高中的同学,这位同学大学新闻系毕业,在县里的广播电视台做了采访部的副主任,有位同学做采访工作,跟吴老师要弄清楚的事情本无关联。但这位同学说起,她们台里最近有任务,要采访一些科技人员做一些科学普及的工作。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吴老师说起他爸的病,又说起这个脑梗死的病很多,甚至于是国人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应该普及预防脑梗的知识才好。副主任正苦于无法入手,忽然来了灵感,去采访县医院的神经科主任,并邀请吴老师一并参加,吴老师当然正中下怀。

一天下午,县医院的神经科沈主任在他的办公室接待了两位来访者。

吴老师在她的笔记本上记下了沈主任所说的要点:

脑梗死与心肌梗死一样,疾病的基础是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因是高血压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俗称的坏胆固醇)增高,吸烟者烟雾中的毒素会损伤血管,更容易促成动脉粥样硬化。沉淀在血管壁里的胆固醇、即“斑块”,一旦破裂,便可堵塞心脑血管,形成心梗死、脑梗死。所以要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首要的是控制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要戒烟。

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疾病。虽说许多“标准”是人为订出来的,但是,是根据大量的临床经验确定的,如订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140/90毫米汞柱,便是因为血压高于这个数字的人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病,若低于这个数字,便安全得多。高血压的人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大,若通过治疗,能降到140/90以下,最好能降到120/80以下,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便明显降低了。所以没有症状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都应该治疗,而且要治疗到达到正常范围,方才安全。

人是不同的,这话不错,但是总有一个大致的规律,预订出的标准上下一点是有的,但不可能太离谱。

食疗至多算是一种辅助治疗,不能代替正规的药物治疗。

采访结束时吴老师又特地问了什么是“腔梗”的问题。沈主任说:

腔梗的全称是腔隙性梗塞,是大脑中直径很小的、一般小于400微米的动脉血管末梢部位的梗塞,这种梗塞范围较小,如果不在大脑的重要部位,一般也不会引起症状,梗塞部位的大脑由于缺血、缺氧,便会坏死,所以在磁共振片上可以看到成为直径很小的空腔样的坏死病灶,所以称为腔梗。腔梗即是脑梗,如果反复发作,积少成多,也会影响大脑的功能,甚至形成血管性痴呆。所以发生腔梗的人,必须注意预防脑梗,除了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以外,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有些帮助。

神经科主任的讲解,让采访部主任增添了许多新的知识,大约过了两个星期,当地的电台便播出了、报纸上也刋登了采访部主任的文章:治疗没有症状的病,是为了预防严重的病。

做了一次编外的采访人员,让吴老师消除了心中的许多疑问,只可惜这些知识知道得太晚了一些。

作者:杨秉辉

评论
科普 乡村星艺
太傅级
脑梗死与心肌梗死一样,疾病的基础是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因是高血压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俗称的坏胆固醇)增高,吸烟者烟雾中的毒素会损伤血管,更容易促成动脉粥样硬化。沉淀在血管壁里的胆固醇、即“斑块”,一旦破裂,便可堵塞心脑血管,形成心梗死、脑梗死。所以要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首要的是控制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要戒烟。
2022-06-05
坦 荡 荡
少师级
食疗至多算是一种辅助治疗,不能代替正规的药物治疗。
2022-06-04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太师级
吴盛世的不平凡人生,点赞!
202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