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亚马逊中国公布了一则消息:其将于一年后,2023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的运营。Kindle之后电子书市场将何去何从?
撰文/记者 赵天宇 图文编辑/陈永杰
新媒体编辑/李云凤
6月2日,亚马逊中国公布了一则消息:其将于一年后,2023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的运营;用户在2024年6月30日之前下载到自己设备内的书籍,可以在此后继续阅读;设备上已有的阅读笔记也将保留。
去年年底,电子阅读器Kindle就关闭了天猫旗舰店,而从2022年年初开始,京东商城旗舰店也几乎处于全线断货状态。
从2013年进入中国市场,到如今的惨淡离场,这台曾在数字阅读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电子产品,从“阅读神器”彻底沦落为“泡面神器”,也给市场演绎了一出耐人寻味的“凉凉启示录”。
✺ ✺ ✺
从阅读器“天花板”到“盖泡面”
“售价高达399美元,上架6小时却全部售罄。”2007年,亚马逊公司推出首款Kindle电子书阅读器,迅速掀起波澜。亚马逊也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大的书籍零售商。
2013年6月,Kindle进入中国市场,低价甚至亏本甩卖的硬件策略,让它仅用3年时间,到2016年,中国就成为全球销售的第一大市场。
到2018年,Kindle在中国已累计销售数百万台。相对应的,Kindle中国电子书店的书籍总量也接近70万册,较2013年增长近10倍,来到了历史最高点。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是从2018年开始,Kindle的光环开始逐渐消退,不仅未购买用户热情下降,已经购买产品的消费者,也正在快速抛弃这款产品。二手交易平台闲鱼的数据显示,从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闲鱼成交了超过40万台Kindle阅读器,月均突破3万台,交易均价仅为356元。
不少网友表示:本以为买了Kindle,自己能成为一代文豪,结果发现kindle的用处真多啊!可以用来盖泡面、当鼠标垫、拍苍蝇……唯独不会用来读书。因此Kindle又有了“泡面神器”的称号,充分反映出如今的尴尬境地。就连亚马逊官方的广告也开始自黑,以“Kindle盖泡面”来自嘲,以此挽回日渐惨淡的销量。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第一代Kindle和iPhone初代都诞生于2007年。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两款产品也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亚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产品,都肩负着创始人颠覆行业的野心和憧憬,最为核心的理念,都是追求极致和极简。
▲Kindle一直处于无货状态(图片来源:赵天宇)
15年过去了,同为2007年“出生”的iPhone已经更新到第13代产品,但Kindle的路却越走越窄,眼睁睁地看着iPhone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早在2019年,Kindle的母公司亚马逊电商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曾经的亚马逊与京东、当当网一起,是国内最早开展电商零售的平台,但却“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如今kindle的境遇,简直成了亚马逊的翻版,不仅再次验证了“外来的和尚”不好念经,也昭示了消费型电子科技产品的成败法门。
✺ ✺ ✺
“困在时光里的老人”
曾经风靡一时的Kindle为何“不香了”?其实,这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产品力下降都有关系。
首当其冲的就是竞品的崛起,随着国内互联网生态的完善,陆续有新玩家加入到数字阅读领域,小米、文石、掌阅、讯飞等厂商也纷纷入局,结合内容生态,推出了自己的阅读器,并给出了消费者很有竞争力的价格,而这个时间节点恰恰正是2018年。
▲小米多看电子书成为Kindle的一大劲敌(图片来源:小米官网)
其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功能的完善,Kindle的可替代性也越来越强。许多阅读App出现,比如微信读书,网易蜗牛读书、豆瓣阅读等,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阅读图书。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有20.8%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而2020年仅有8.6%的国民使用电子阅读器。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0年仅有8.6%的国民使用电子阅读器(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当国产竞品在高清墨水屏、印刷级观感、强续航、大内存、冷暖双色以及UI设计等硬件条件上持续发力时,kindle似乎依然沉浸在“媲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中不能自拔。十几年来只在机器材质、阅读灯、处理器等方面小修小补,几乎起不到改善使用体验的作用。
许多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例如翻页卡顿明显、读取速度太慢、墨水屏容易磕碰损坏、仅支持黑白屏呈色效果、无法呈现彩色配图书籍……难怪业内人士指出,Kindle“就像被困在时光里的老人一样,在创新上乏善可陈。”
但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2020年,Kindle依然占据了国内电纸书约6成的市场份额(2018年为8成),京东平台高配版有评价10万+,低配版也有评价5万+,几乎是同价位竞品的10-20倍。
所以Kindle独特的闭环生态模式,才是最为致命的一环,也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众所周知,第一代Kindle售价高达2500元人民币,此后定价逐年下降,到2020年,国内主打产品的售价降至600-1000元,已经逼近成本。因为亚马逊根本不是想通过卖Kindle设备盈利,而是希望使用者低价入手后,不断在Kindle商城内购买电子书,融入到亚马逊的图书生态当中。
但亚马逊显然误判了国内形势,在中国,随手可得的盗版资源,让人们普遍不愿意花钱购买正版电子书。在互联网上,甚至有人靠书籍破解和转售盗版赢利,原价10元、20元的电子书,只需要花费1元、2元就可以获得,这让亚马逊电子书业务在中国面临全盘溃败的局面。
✺ ✺ ✺
Kindle之后,数字阅读前景广阔
据媒体报道,亚马逊中国公司Kindle硬件团队已于去年11月被裁撤。Kindle中国业务组已经全部被亚马逊辞退,电子书商城未来同一时间也会随之关闭,“建议用户要备份好自己的相关数据”。
但耐人寻味的是,Kindle方面也始终坚称,缺货是芯片短缺造成的,并表示Kindle还将在中国市场继续售卖,相应服务也会继续运营。
不过,很多人已经对Kindle退出中国的传闻“信以为真”了。互联网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分析认为,从种种迹象来看,Kindle退出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定局,因为产品可以在第三方服务商购买,但官方渠道却因为缺芯片断供缺货,不太合乎常理。
Kindle最主打的卖点就是电子墨水屏幕,这种产品有省电、护眼的优点,但放在大环境下看,用户使用起来又要带一个专门设备,显得不太方便,况且现在专门读书的人已经是小众群体了,所以Kindle的市场格局相当有限。
“外国企业在中国运营的最大问题,就是成本较高,效率又比较低,对于Kindle来说,面对中国众多的企业,不断更新的产品,就有些老态了,不如收缩,减少自己的运营成本。当然产品还会卖,可以由第三方经营,这反而可能在商业上面回报更好。”项立刚说。
事实上,亚马逊和Kindle的境遇并非个例。近年来包括惠而浦、LG、甲骨文在内的海外科技公司,在国内纷纷遭遇水土不服,无法适应需求巨大,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不得不缩减在华业务,甚至退出中国市场。
但与Kindle黯然失色成反比的是,国内数字阅读市场却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为4.94亿,同比增长5.56%;数字阅读行业市场整体规模为351.6亿,增长率达到21.8%。2022年数字阅读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53亿,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聚焦产品创新和复合功能,众多国内厂商已经开始将电子阅读器功能扩大化,甚至内置第三方应用,向智能终端方向发展,不仅填补了Kindle退出以后的空白,也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数字阅读本身可以延伸出一个巨大的产业。”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以电子阅读器为入口,背后是一整条生态链,甚至可以延伸到影视、游戏乃至IP乐园等领域。不要因为Kindle在中国市场失利而否定整个数字阅读行业,这个产业仍充满巨大可能。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