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从发生到现在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可能很多人一开始都没有想到战争会持续如此之久,局势也一直扑朔迷离。而在冲突爆发之初,一部经典的纪录片又重新登上热门,网络上播放量暴增,这就是俄罗斯拍摄于2010年并且曾在央视播出的大型专题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它讲述的是苏联在二战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以及最终胜利的历史故事,较为真实地还原了苏军所处的作战环境和战斗精神,极具俄罗斯的悲壮又昂扬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制作非常精良的纪录片。这次我们就通过《大海战》这一集,来了解水下制导武器家族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员——水雷。
《伟大的卫国战争》纪录片海报
相对于更具攻击性的鱼雷,水雷主要作防御用。水雷是一种布放在水中、用于封锁海区、航道以及待机打击敌舰船或阻滞其行动的一种水下武器。水雷造价并不高,但是威力巨大、隐蔽性好、少维护且布放简便,是一种有效的海上防御和毁伤武器,因此在海上作战中被大量使用。
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大海战》一开始,画面出现的就是一个个满身带刺的巨大球体,被装进推车,沿着甲板的轨道,一批接一批投入水中,这是德军布雷舰在芬兰湾布设水雷。德军在那里共布设了2500枚水雷,试图将苏联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封锁在塔林基地,并切断苏联海上补给线。
水雷的外形非常有辨识度,一般是一个球体,上面有多个“刺”即触角。球体内部的防水箱装有大约300公斤炸药,而触角一旦接触到舰船外壳,接通内部电池和电雷管之间的电路,使电雷管发火便会引起爆炸。
二战时期的德国水雷
水雷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在水中待机状态,可分为沉底雷、锚雷与漂雷;按打击方式,可分为主动水雷和被动水雷;按引信类型,可分为触发水雷、非触发水雷和控制水雷;按使用方式,可分为战用水雷和训练水雷;按布雷平台,可分为舰布水雷、潜布水雷、空投水雷和通用水雷。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大海战》纪录片中可以看到,德军使用的水雷有常规水雷、磁感应水雷和新型反潜水雷。常规水雷一般是触发水雷,主要包括沉底雷、锚雷和漂雷;磁感应水雷和新型反潜水雷属于非触发水雷。1941年6月德军封锁芬兰湾时,布设了常规水雷和磁感应水雷。而突围的苏军波罗的海舰队经过雷区时,用扫雷艇的排钩切断德军水雷雷索,德军水雷便浮出了水面,苏军战舰或绕行或用炮火摧毁,硬生生闯出了一条通道。
纪录片里展示的“锚雷”
苏军扫雷艇排钩切断德军水雷雷索的示意图
纪录片还提到,1942年德国“闪电战”破产,德军需要对海上运输线进行长期保护,除布设常规水雷、磁感应水雷外,还在较深水域布设了新型反潜水雷。这种水雷除了上半部有5个触角外,下半部还有3个带有引信的触角。因为潜艇在水下,既可能从上方,也可能从下方触雷。当年,苏联海军北方舰队因此损失9艘潜艇。
纪录片中的新型反潜水雷动画
我们知道,决定水雷性能的核心部件是引信。水雷引信主要分为触发引信、近炸引信和控制引信。触发引信主要用于锚雷和漂雷,通过接触感觉获取目标信息控制发火。近炸引信是利用舰船物理场或主动发射信号判断目标启动水雷的引信,又细分为声引信、磁引信、水压引信和组合引信。《伟大的卫国战争•大海战》纪录片中德军布设的磁感应水雷,就是采用磁引信,利用舰船磁场判别苏军目标,其有效探测距离一般在50-200米。
水雷使用的历史最早可以推到中国明代(据载水雷为中国发明)。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20世纪的日俄战争,都使用了水雷。一战期间共布设水雷约31万枚。《伟大的卫国战争》纪录片所讲述的二战,布设水雷总数约80万枚,交战双方因水雷战,有2700余艘舰船毁于“海战魔掌”之手。
纪录片中战损统计图之一
随着精确探测和高精度导引控制技术等精确制导技术加持,水下武器不断“进化”为水下制导武器,水雷就是其中一员。
无论是军事领域,还是非军事领域,对于沿海国家来说,保护本国水域不受侵犯,不受恐怖主义威胁,以及维护海洋权益与海运畅通等方面的需要,水雷武器依然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当前各国加紧研制新型、特种潜布水雷,包括特种自航水雷、潜用AUV式武器系统、潜用反低空反潜飞机/直升机水雷和潜用水下无人作战系统。
新型水雷是装备自动推进战斗部、可打击多目标完成多使命的先进水雷,技术上采用多种传感器、微机控制和敌我识别。充分考虑水雷的隐形能力,改善目标鉴别和对抗反水雷能力等以增强水雷性能、增加猎雷难度,并设有自助遥控或网络遥控的无线遥控功能,既可控制单个水雷,又可控制雷群,以确保雷区的安全和灵活性。
智能水雷攻击模式
进入21世纪,以信息化和无人化作战为背景,推进网络化作战和无人水下作战装备的兴起,更是为水中兵器的融合和跨越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作者:彭韵潼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