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之手、数量稀有”M63 vs “抄袭之作、多产不衰”M60大话科普 2020-06-16 |
机枪是步兵手中压制敌人的主要火器,诞生之初就对现代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在越南战争中,美军所使用的两款著名机枪。
身着M51型野战风衣、手持斯通纳63型步枪的尤金·斯通纳
尤金·斯通纳设计出AR15(也就是大名鼎鼎的M16的前身)后,阿玛莱特公司对它的前景却不看好。1959年把专利卖给了柯尔特公司,斯通纳本人也在1960年离开阿玛莱特,转而加入卡迪拉克仪表公司。
当柯尔特成功地把AR15卖给军方并装备驻越美军部队时,斯通纳在卡迪拉克仪表公司供职,于1962年设计了一款全新的枪械——M69W。
其最大特点是采用一个通用机匣,更换不同部件,就能在步枪和轻机枪之间转换。斯通纳对其稍作改进后,命名为“斯通纳62”。它们均为7.62毫米口径。随后受M16成功的影响,公司决定让这种新枪也能发射5.56毫米×45毫米的M193步枪弹,于是斯通纳在1963年改进出小口径型号,命名为“斯通纳63”。
斯通纳M63型轻机枪的原型枪
最显著特征是木质的下护木、提把、握把和枪托。
但与M16不同,斯通纳63系列的产量很小,1971年停产前仅生产了2400支63型、850支63A型和100支Mk23 Mod 0型。它们只装备给了美国海军和陆战队,因此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5.56毫米口径的斯通纳M63型轻机枪
在1983年美军采用M249轻机枪后,这些斯通纳M63大多被销毁,只剩下不到100支在美国民间流传,成为枪械收藏界的珍品。
斯通纳M63A型轻机枪的局部细节
斯通纳M63/63A型轻机枪采用重型枪管,枪口防火帽和双脚架都能和M16系列步枪通用,毕竟是“同门兄弟”!
执行远程渗透任务的“海豹”特种部队机枪手
手持装有150发弹鼓的Mk23 Mod 0型轻机枪。
Mk23 Mod 0可配挂100发弹箱、150发弹鼓,弹鼓只能挂装在左侧供弹的型号上,弹箱则左右皆可。
该枪专为执行渗透任务的“海豹”特种部队设计,主要为侦察小队提供火力压制以便随时脱离战区。最初它被海军陆战队定型为XM207,经过改进后被海军定型为Mk23 Mod 0。
由于缩短了枪管,因此它外形轻巧,受到“海豹”们的欢迎。当然它也有缺陷:容易走火,小口径弹用在机枪上显得威力不足。
快慢机和扳机部位的特写
说完“名家之手、数量稀有”的M63轻机枪,下面说说“抄袭之作、多产不衰”的M60通用机枪。
二战中,德国人发明的通用机枪给美国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1944年美国春田兵工厂对缴获的MG42进行研究,设计出美国第一款通用机枪的原型T44。后来又把改进过的MG42的弹链式供弹结构,结合改进自德国FG42伞兵步枪的导气系统,组成了一支新的通用机枪T161。1959年正式定型为M60,此后生产了25万挺,装备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M60局部细节
M60型机枪的弹药及携行具:
A.M63轻机枪使用的5.56毫米步枪弹(左)与M60通用机枪使用的7.62毫米步枪弹(右)。
B.200发弹箱,可装入两个满载的帆布弹袋。
C.100发帆布弹袋,有背带可以挎在身上,里面的弹药装在一个经防水处理的牛皮纸箱里。
D.通过M13型弹链连接起来的机枪弹药。
E. M13型金属弹链,两端同时扣住两发子弹,依次连成一串。
在越战中,M60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枪管发热过快,更换枪管的过程相当麻烦。还有在持续战斗中剧烈射击后,M60往往会失控,结果射手只能把“发疯”的枪指向没人的地方,倾泻光弹药。因此M60也“赢得”了“杂种”的不雅外号。
“海豹”特种部队使用的短枪管型M60没有准星,将枪托抵在腰间扫射。
M60广泛应用在各式车辆上作为车载机枪。上图就是越战时,美军M113ACAV型装甲骑兵突击车顶上的M60,左右各1挺,带防盾。
M60D是一种航空机枪改进型,去掉了护木、枪托,改为D形握把,加装扳机联动装置;照门由框形表尺改为瞄准环,但保留了原枪的双脚架。
装在UH1D直升机侧面舱口处的M23武器系统,由M60D型机枪、旋转枪架、500发弹箱和弹壳收集袋组成,俗称“门枪”。机枪用柔性输弹滑槽供弹,弹壳收集袋的作用是避免弹壳在机舱内乱飞或打到桨叶上。在战区降落、起飞撤离时,武器操作员用M23系统压制敌人、提供掩护。
end
图书介绍
编著
郭立 严晓峰
责任编辑
孙红霞 李春利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月
《绘军事》系列为科学普及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的第一套原创漫画军事科普丛书。其中《绘军事·经典名枪》为读者介绍了越南战争中名噪一时的AK47、M16、榴弹发射器等经典轻武器。通过可爱的画风、轻松的故事,读者可以对经过越战洗礼的轻武器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轻武器的发展简史,发现轻武器背后好玩的故事。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