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新中国“钢铁摇篮”的诞生史!

大美科学 2019-01-22

  满井边,一学堂

  求实鼎新,熔基锻梁

  师韵若兰吐芬芳

  年华无悔付寒窗

  炼成钢寄耳旁

  汗水挥洒有余香

  ……

  

  三度更名的钢院

  

  师傅,咱们去科技大学。

  您说的是哪?

  哦,我要去钢院。

  好嘞~

  

  如果你要打出租去北京科技大学,那么你可能要告诉司机它的“乳名”,因为在北京,钢铁学院的名号可能比科技大学要响亮一些。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看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差距。1895年,北洋大学建立,矿冶系成为北洋大学的核心系之一。当时日本年产钢80万吨,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的炼钢方法,也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钢。“钢铁强国”自那时起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梦想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根据高等教育建设的实际,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对旧中国留下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及教学改革。1952年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共同组建成立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而到了1960年,为了再次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需求,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院校;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并逐步形成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学科蜚声中外。

  

  ■ 北京钢铁学院时期主楼、矿冶工人雕像街景

  学校成立之初,曾“借宿”清华一年,新校园筹建工作积极进行,最后海淀区满井村被选定为校址,并确定了学校将来发展成为7个系16个专业,在校本科生5000人、研究生200人的办学规模。1953年5月1日,校园建设正式破土动工。20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饱含着浓浓的“苏联情结”。而初创时期的钢铁学院从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设备,到校园建设,都以莫斯科钢铁学院为蓝本。其中,由主楼、理化楼和办公楼组成的主配楼,虽然没有苏联建筑风格中最具标志性的木制大尖顶与红五星浮饰,但仍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

  

  ■ 老西门

  

  ■ 采矿楼

  在建校之初的短短几年里,先后三次迎来了周恩来总理的莅临指导,两次迎来了刘少奇主席的专程参观,并在其后多次留下了朱德、邓小平、聂荣臻、西哈努克国王等众多风云人物到访的足迹。

  

  

  

  旧京方志出《宸垣识略》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德胜门西北有一古井,井径五尺余,清泉突起,冬夏不竭,成为“满井”。1952年,选址满井村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为中国的钢铁事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钢筋铁骨铸辉煌

  鼎,作为国之重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与文化认同,是中华悠久文化的象征和中国冶金科技文明的代表。作为以钢铁著称的高校,鼎当当之无愧的出现在该校的校徽上。

  

  北京科技大学校徽是由两个同心圆构成的图案。学校的中英文名称和建校年份“1952”组合形成外环;内环则以“鼎”为主体造型,嵌入校训“求实鼎新”。在汉语中,“鼎”还有“鼎力”、“鼎盛”、“鼎新”等正向联想和竭尽全力、团结同心、国家兴盛、社会和谐等一系列正面引申义。这一图案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科大的学科背景、行业特色和文化根源,体现了学校建校以来引领钢铁行业发展、支撑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卓越贡献。走入北科大的正门,主楼上的大字“为中华之崛起”昭示了北科大的初心就是建立国际一流学科、助力实现钢铁强国梦。

  有66年的历史的北科大,曾三易其名。为北京科技大学书写校名匾额的第一人,也大有来头,他就是我国已故著名书法家、画家、教育家吴作人。北京科技大学校名、校 刊、校徽改用吴先生的题字。

  

  过“硬”的成果

  

  在钢铁大国的丰碑上,“两弹一星”的功劳簿上,北科大也谱写下爱国奉献的篇章,从福祉民生的点滴应用,到关系国防建设的武器装备,从环游天际的神州与天宫,到穿山越岭的高铁与航母,从新能源供给(核电用钢),到熊熊燃烧的亚运火炬,北科大用科技创新服务着社会:

  

  1960年,徐宝陞教授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弧形连铸机;

  1965年,朱觉教授发明电渣冶炼合金钢工艺并设计开发了国内第一批工业电渣炉;

  1966年,建成我国第一座试验性氧气斜吹转炉;

  1970年,杨让教授成功研制的新型高强度钢用作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枚洲际运载导弹的壳体材料;

  1987年,生产出第一台国产工业机器人——冶钢1号机器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中国政府联合建立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腐蚀中心之一;

  ……

  2018年7月17日,2018“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Shanghai Ranking's Global Ranking of Academic Subjects)正式发布。

  

  北科大有15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榜单,其中,冶金工程学科表现抢眼。近几年来,北科大“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大型深凹露天矿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流射沸腾冷却强化多功能淬火控冷装备与工艺开发及创新”“宽带钢热连轧生产成套关键技术与应用”“复杂破碎条件下露天-地下联合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研究及应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套工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与应用”“高性能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技术与应用”“大型深采矿山资源开发风险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2017年,吕昭平教授团队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超高强钢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先进核能以及国防装备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发挥支撑作用,而且也是未来轻型化结构设计和安全防护的关键材料。相关研究进展发表于《Nature》,该成果也入选了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8年,邢献然教授团队提出一种可简单实现应变工程的新方法——“相界面应变”,在超四方薄膜中实现了巨大铁电性,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这种“相界面应变”方法为设计新颖铁电体提供了新思路,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多功能材料的设计当中。

  

  ■ 北科大校园

  

  ■ 校史馆

  钢小伙和铁姑娘

  被社会誉为“钢铁摇篮”的北京科技大学,为国际培育了近万名精英,他们为中国乃至世界钢铁、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北科大曾被誉为“市长摇篮”,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范长龙、郭声琨、刘晓峰等;以及一大批卓有成就和声名选播的治学大师,其中包括38名院士,其中仅冶金学科就走出了以徐匡迪、殷瑞钰为代表的10位两院院士。一大批校友担任宝武集团、鞍钢集团、中国铝业、神华集团和新兴际华等国家特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

  

  ■1954年,首届全体毕业生满怀对母校的深情和感激向学校赠送汉白玉《钢铁摇篮》横匾。

  图片来源:北京科技大学

  

  2018年5月30日徐匡迪获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1954年至1959年,徐匡迪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学习。1959年至1963年留校任冶金系助教。而后,他一路从校长、市长到院长,八旬院士与钢铁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冶金研究领域蜚声国际。20世纪80年代,他是国际冶金界极其活跃的人物。他带领研究团队解决了大口径输油管线钢精冶中的超低硫工艺技术,使钢中含硫量低于十万分之一,并先后在英国和瑞典申请了专利(那时中国大陆还没有专利制度)。英国和瑞典合作的北海油田上首先采用了这项技。随后,日本新日铁公司也采用此技术生产出防腐性好、强度高的管线材料。由徐匡迪设计的SGDF喷粉罐,在国内78家中小企业得到应用。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是北科大材料学院86级毕业生,2018年他成功研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笔尖钢”,中国圆珠笔钢材纯粹依靠进口的局面或许就此改写。中国是制笔大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但多年来,小小的笔尖钢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心结之一,中国面临着核心技术难以攻关、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2018年1月9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向社会公布,太钢终于终于啃下了自主生产笔尖钢这块硬骨头,生产出高性能、易切削、不开裂的笔尖专用钢材。

  

  ■ 秋天的北科大

  更名后的北科大,在学科上更加的兼容并包,多学科同步发展,不仅如此,这个学校还走出了一位让世界养眼的小姐姐。她是中国首位“世界小姐”,2007年获得第57届世界小姐选美大赛冠军张梓琳。

  

  

  ■ 张梓琳在校园

  

  ■ 2012年4月22日,张梓琳作为北科大杰出代表,与众师生共同庆祝母校60周年华诞。

  图片来源:北京科技大学新闻网

  最后,我要偷偷告诉你,在北科大的食堂,还有一道菜叫做钢铁摇篮,想“一睹风采”的可以去尝尝看(我是不会告诉你,其实这道菜就是西红柿炖牛腩的~)

  作者:祝叶华

  北科大小学士,清华大学小博士,目前就职于科技导报社,副编审一枚。

  本文大部分图片内容采自北京科技大学,部分历史资料参考了《北京科技大学大事记》,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美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