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上餐桌有多难?

大美科学 2019-01-23

  现在无论是不是逢年过节,大家只要是嘴馋了,想吃些“ 鲜 ”的,往往就会去菜场买条鲜鱼。这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富贵人家才能做到的“大鱼大肉”了。

  

  鱼早就跃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了在平凡不过的食材了。

  但是要知道,在我国“鱼”这一食材走上平凡百姓的餐桌这一过程可是经历了数千年之久。

  几千年来都无比珍贵的“鱼”

  

  仓颉,在造“鲜”这个字时,认为活鱼的味道就是“鲜”的味道。为了能够形象的表达鲜味的具体口感,他对鲜味进行了数字化的描述。

  在造这个鲜的文字时,他一口气连写了三个鱼字!就是说,要想称“鲜”就属“鱼”最为合适。为了符合汉字是方块字的书写规范,根据后人的优化写成了上下结构的“鱻”字。(鱻,xiān,古同“鲜”)

  

  即使今天在中国流行的简体字,包括繁体字,或者台湾省称为正体字,在鲜字的具体写法上,差别不是很大。这样的传承下不难看出来,我国古代先民早已对“鱼”之味向往已久。

  《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道: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在听说孔子的儿子出生了这件事后,就立即送给孔子一条鲤鱼作为贺礼。孔子感激君主赐予他的鲤鱼,为了纪念这件很是荣光的事情,就为新出生的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孔鲤(前532年-前483年),字伯鱼,孔子的儿子。

  一条鱼竟然可以左右孔圣人对后人定下的名讳!可见“鱼”当时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社会定位的象征。假如在古代能吃到一条鱼,那么从侧面就可以说明,这个人在物质生活上是绝对不会匮乏的!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孟子在《孟子·告子》曾经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根据文意“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

  从孟子的比较之中我们不难看出来,在孟子的时代,得到“鱼”和得到“熊掌”的难度应该是相差不大的,这也是孟子将鱼排在心目中第二的位置的原因。

  

  鱼 镜心 水墨纸本

  款识:八大山人

  到了唐朝,对于“鱼”那更为崇敬!唐代皇帝姓李,鲤与李同音,因此捉鲤鱼、吃鲤鱼,就成为李家皇朝最大的禁忌,违者根据唐朝法律会受到重罚!因此,鲤鱼在唐朝时是不准你叫鲤鱼的,你得管它叫赤鯶(huàn)公。

  

  鲤鱼,绢本设色

  钤印:华嵒(白)

  古人吃鱼到底有多难?!

  “鱼”虽在古人心中这么重要,但是在中国古代,渔具的发明却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以至于当时的捕鱼方法大多是“竭泽而渔”!

  汉朝的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中就说过:“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这四句话的意思是君王想要良材,臣子们就会去毁坏树林;君王想吃鲜鱼,臣子们就会去抽干河谷。

  刘安贵为皇亲,身边能人众多,却也只能想到“抽干河谷”这样的办法来捕鱼。

  

  传统捕鱼

  中国古代“竭泽而渔”的事情并不少发生,但是达官显贵们为了吃到鱼鲜,动用劳力抽干河谷也是在所不惜!

  因为鱼的珍贵,别说鲜鱼,就算是臭鱼古人们还是会拿来贩卖,在当时也相当的有市场!

  

  古代鱼铺复原场景

  鲍鱼之肆这个成语,正式描绘当时市场上对于卖臭鱼这个现象的。说在卖鲍鱼也就是卖腌渍咸鱼的店里,始终充满着一股腥臭之味,沾染上了去也去不掉。所以就有了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秦兵马俑-铜马车

  这一段正说的是秦始皇当时驾崩,秦二世胡亥为了稳定朝野,便秘不发丧。谁知正值夏日,尸体腐烂的速度极快,味道难闻。这时胡亥急中生智,从市场上找来了几十斤鲍鱼放在秦始皇的车上,以掩盖尸臭!

  最早的“鱼养殖”的发展

  为了吃鱼,古人绞尽脑汁想尽办法然而还是不得解。有人为了鱼,以下犯上;有的人辞去官职;有的人甚至不惜杀人以得鱼鲜!

  “鱼”这种食材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当时的社会统治。我国古代君王也明白,如不统一管制必出乱子。

  

  古代捕鱼

  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公元前1142~前1135年)记载:“贞其雨,在圃渔”,这证明在距今3100~3300年前我国已经开始在官方的引导下系统的进行养殖与捕捞。

  “鱼”也从一种食材逐渐的变成了一个需要管理和经营的重点行业。为了能够保证君主吃到鱼,国家还特地设置了一个“校人”职位。根据《周礼》记载,“校人”的作用主要研究良马的选择、畜养、使用。《孟子·万章上》记载:“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由此不难看出“校人”之中便有专门研究“鱼之畜养”的一类人。

  而老百姓呢,到这些官家圈起来的鱼塘中捕鱼,就会被判刑。对于百姓而言,“鱼”就像是当时的国家级保护动物一样!

  

  古书籍《陶朱公养鱼经》

  春秋末年范蠡所著的《养鱼经》,又名《陶朱公养鱼经》的书中,记载了齐威王和范蠡的一段对话:齐威王问道:“先生资产超过了千家万户,达到了亿万之多,不知靠的是什么办法做到的?”范蠡回答:“发家致富有五种生财之道,其中在水里养鱼排在第一位。所谓在水里养鱼,就是挖一个鱼塘养鱼。”鱼塘养鱼的成本很大,如果出售的话,鱼的售价是非常高的,所以有“养鱼种竹千倍利”的说法。

  

  清代康熙素三彩渔夫捕鱼图长方几(局部)

  范蠡这本在春秋末年写成的《养鱼经》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养鱼”著作,其中记载了范蠡在养鱼这件事上的经验,并且被齐威王在齐国进行了大量实践。该书中论述的养殖环境条件、鲤鱼的人工繁殖和养鲤能取得的优厚的收益等,迄今仍有参考价值。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的系统的“人工养殖”的实践!也正是这本书,才让“鱼”这种珍贵食材变得亲民不少,但因生产力不足的原因真正的老百姓还是很难吃到“鱼”。

  

  渔场春晓

  袁松年作品

  从唐代开始,我国池塘养鱼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创新,因“鲤”与“李”同音,之前流传了上千年的“鲤鱼”养殖技法基本没了用武之地。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养殖户和朝廷的“校人”为了鱼类的供应,不得已从单养鲤鱼转变到鲢、鳙、草、青、鲮鱼混养。这些历经百年的大量生产实践,为此后的历史阶段,池塘养鱼逐渐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创造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养鱼技术。

  到了明代黄省曾所著的一本《种鱼经》基本敲定了建国前我国养鱼的主流技术!该书发行于1573~1618年间,共分3篇,主要记载鱼苗培育、成鱼饲养及长江下游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的性状,反映了明代后期苏南地区的养鱼技术。

  

  鱼藻图

  缪辅·明

  此外,书中“鬻时可去大而存小”、投饵“须有定时”的记载,说明明代已有先进的“轮捕轮放”和投饲“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等先进养鱼技术。此书还最早记载了中国的鲻鱼半咸水人工养殖活动。

  从清初(1616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是我国近代渔业发展时期。

  这期间养殖技术没有太大的革新,基本上沿用千百年来的老方法。也是因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因生活习惯(满族为游牧民族,喜牛羊多过河鲜)的原因,对于“鱼”这个东西不太感冒。在民间养殖户们主要是增加了鲮鱼、鳊鱼等品种。近代中国,随着国门大开引进了虹鳟、镜鲤等外来品种的鱼。然而面临着内忧外患,在这近代百年间,除了一些养殖品种的增加,我国的池塘养鱼技术基本上在原地踏步。

  新中国水产养殖的重要奠基人!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百废待兴,而现代的水产养殖在新中国却很难开展与普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全中国都没有一个现代化的“水产科研机构”!光凭着广大生物、海洋学家的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这时候,林绍文站了出来。

  

  林绍文(1907-1990)是世界公认的极具才华的科学家,也是我国水产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被公认为暖水鱼类养殖的世界权威。

  抗战胜利后,林绍文在上海筹建中央水产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前身),担任首任所长,在他的领导下,用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在黄埔江边的荒草地上,建起了一座配套设施齐全的水产科研城。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水产科研机构,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成体系化的开始了水产生物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祖国的需要,中央水产研究所的大部分研究人员都到了青岛。利用中央水产研究所的经验,迅速组建了“黄海水产研究所”。这些研究人员多是林绍文的学生,而正是他的这些学生们,大都成为了新中国水产养殖行业的脊梁!

  

  从此以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鱼”再也不会像几千年来那样高不可攀,加上这些年的发展,家家户户都能简简单单吃到鱼拉~

  “现代鱼”就没“古代鱼”好?

  

  古代养殖鱼不发达,大家基本都捕鱼。现在生活在城市里面的各位,都对这种“返璞归真”有着无限的向往。所以往往出去吃饭看到“野生XXX”不管多贵先来一条!

  

  鱼藻图

  缪辅·明

  这种说法真的对吗?

  还真不对。古人对于吃鱼的愿望基本源于一个“鲜”!而关于健康与否其实并没那么多想法。

  野生鱼(姑且认为“古代鱼”都是野生的)就这么几种特点:体型瘦长,泥腥味及其重,鱼油还超少。你去菜市场买鱼,卖家要是说这话你还买吗?但是“古代鱼”还就是这个样子的,唯一的区别,古代水比现代干净,重金属要少,然而寄生虫的话,只多不少!

  从营养成分上说,根据很多实验数据显示,从营养元素、必需氨基酸这两点上看,科学养殖的“现代鱼”是要吊打“古代鱼”的!

  

  从口感上讲,目前养殖技术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更新的阶段,养殖场可以最大限度的模拟自然环境,甚至依托于“水库”“湖泊”等。再加上科学的饲养方式,“现代鱼”的鲜味(口感)绝不会亚于古书中记录的任何一条“古代鱼”的!

  

  落花游鱼图,长卷 绢本 设色

  刘窠 ·北宋

  (美)圣路易斯美术馆藏

  如果真的能穿越,你最好随身带几条鱼傍身哦~~

  作者:小祯祯 热情专注的历史控,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一枚。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美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