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如此浩瀚 人只是沧海一粟丨叶叔华

大美科学 2019-01-23

  

  改革开放路上的科学家

  

  

  在我们头顶的宇宙苍穹间,有颗独一无二的小行星以一位中国女性的名字来命名。浩瀚星海是她事业的领地,她却从未刻意观察过那颗跟自己同名同姓的星星。她就是中科院院士、上海天文台原台长——叶叔华。

  

  

  时间,时间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

  引用了一个在西方由来已久的笑话

  上帝创造天与地之前在干什么?

  他在为打听这些奥秘的人们布置地狱。

  这位深刻的神学家用这个笑话

  研究最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时间是什么?

  因为引用了这个笑话,

  后世学者认为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念

  接近于现在的“大爆炸”理论:

  时间诞生于确切的一刻,只有从那一刻起,

  才能谈论之前和之后,

  询问时间诞生“之前”发生了什么是无稽之谈。

  

  时间是一种自然法度与标准,只有人人遵守,社会秩序才得以建立和维持,因此对时间的度量成了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头等重要的大事,没有足够精确、统一的时间标准,正常的统治秩序难以维系。

  我们每天使用的“北京时间”最早是从哪里来的呢?1981年7月1日以前,是由上海天文台将标准时间讯号传送给广播电台,其精确度可达到千分之一秒。正是在叶叔华的主持下,我国世界时的精度提高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世界时,就是全世界统一使用的时间,它是以地球自转运动为基准,要靠观测恒星的位置来确定。叶叔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观测天上的星星。天文台观测室的屋顶是可以移动的。天一黑,就得将屋顶打开,让其散热减少热辐射影响。到了冬天,即使手脚冻得发麻,也不能戴手套,否则操作望远镜时手指就不灵活了。一入夏,蚊虫经常来干扰。有时,明知有蚊虫盯在脸上,也只能先忍住,因为观测时眼睛和双手都很忙。上海天文台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不是阴雨天气,哪怕是大年初一,也一定要有人观测。与国外周末不安排观测不同,上海天文台的观测结果相对分布均匀,没有国外的“周末效应”,从而保证了观测精度。

  

  建设中国的VLBI 网

  

  

  叶叔华在丹容等高仪上观测(1959 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走出牛棚的叶叔华,就跑去了图书馆。在积满灰尘的书堆里翻阅国外天文学杂志,急于知道外国同行这几年到底在做什么。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和激光测距等空间技术就此进入了她的视野。这些空间新技术将测量精度一下子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以上。叶叔华真切地感受到:随着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再墨守成规,迟早要被世界所淘汰。

  

  叶叔华及射电组部分科技人员与美国VLBI专家Cohen教授的合影

  1973年,叶叔华大胆地提出要在我国发展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1986年1月,在叶叔华的带领下,上海天文台完成了“关于发展中国VLBI网的建议书”,规划了中国VLBI网的概貌:新建乌鲁木齐VLBI站、改建昆明10米天线为VLBI站、升级上海VLBI数据处理中心等。该建议经过天文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学院同意立项,确定为天文口“七五”期间重大项目,项目命名为“VLBI网二期工程”,并确立了工程总负责人为叶叔华。正是她不懈的努力和战略的眼光,让上海天文台和中国天文界,迅速赶上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天文从经典观测转向空间观测的潮流。

  

  APSG中央局(设在上海天文台)铭牌。

  叶叔华及射电组部分科技人员与美国VLBI专家Cohen教授的合影

  与叶叔华共事过的人都说她的眼光总是看得很远,她自己却说:“机会就在你的眼前,怎么可以不抓住它!”台湾“中研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所长赵丰,曾在美国宇航局工作。他回忆起叶叔华赴美参观正在建设中的世界最大望远镜,“100米的望远镜,可以想象它有多高大,要爬起来也是很可怕的。”赵丰说,“当我在底下准备开爬,并且考虑自己能爬多高时,已经看到叶先生爬了一半,她毫不迟疑地就上去了。最后她爬到最高的地方,我只爬到一半。”

  亚洲第一的射电望远镜——天马望远镜的建成,也是叶叔华抓住了机会。2008年1月,上海市领导接见本市参与嫦娥一号卫星任务的有关单位领导和代表时,叶叔华提出了建设更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建议并被采纳,同年的11月正式成为一项“院市合作”的重大工程建设实施。这台65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于2012年建成后,不仅圆满完成了嫦娥三号的测轨任务,更在国际VLBI网中发挥着主将作用。

  

  1999 年乌鲁木齐25 米摄电望远镜验收鉴定(二排右七为叶叔华)

  

  关注女性问题

  

  作为女性杰出人物,叶叔华对女性问题,其中包括女性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女性成才等方面的问题,自然格外关注。对于男女平等、妇女教育、妇女参政议政等问题,她有着自己的见解。

  

  1951年1月叶叔华在香港。

  “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对女性存有偏见,女性的人生负担依然沉重。女性在工作中有成就,一方面靠机遇,另一方面要靠努力,往往比同等条件的男子付出更多。在女性成才问题上,教育是最根本的,女性应该从小就认识到男女虽有差别,但只是在生理上、体力上,这些差别并不意味着女性比男性差。事实证明,通过努力,女性可以做得比男性更好。”

  “天文有助于拓宽一个人的世界观、宇宙观。宇宙如此浩瀚,人只是沧海一粟。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存在,都应该珍惜自己短暂且唯一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可能地去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人啊,难免会遭遇各式各样的不如意,但与浩瀚的宇宙相比,这些真的微不足道。”

  ——叶叔华

  人

  物

  介

  绍

  叶叔华

  天文学家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

  

  1945年9 月,叶叔华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一年后选择研究天文学专业。1951 年,叶叔华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家汇观象台测时组开始了她的天文生涯。1980 年,叶叔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叶叔华主持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并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她负责建立了我国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网,这个观测网无论是在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方面,还是在90 年代末开始的“探月工程”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94年,我国发现了第3241号小行星,国际天文组织将其命名为“叶叔华星”。

  1949

  

  6月,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数学天文系颁给叶叔华的临时毕业证书上的毕业证书。

  1990年

  

  叶叔华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考察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阵列——甚大阵射电望远镜(Very Large Array,VLA)。

  1994年

  

  11月,叶叔华参加乌鲁木齐天文站25米射电望远镜揭幕仪式并讲话。

  2000年

  

  11月,时任上海市科协主席的叶叔华联合广大科学家精心组织了以“世纪之交的思考”为主题的上海市科技论坛。

  叶叔华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在她不懈的努力和推动下,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合作计划得以施行。叶叔华一贯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从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为了发展中国的VLBI 技术和激光测距技术,她曾经对美国进行了考察和调研;为了发展中国的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她率团访问法国的相关单位;为了恢复中国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合法席位,她作为代表之一参与谈判。在她的多方努力下,上海天文台与美国宇航局等多国研究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编辑推荐

  

  《经纬乾坤:叶叔华传》

  以时间为主线,记录了叶叔华院士从出生、求学、工作,到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获得一系列荣誉,讲述了叶叔华对我国天文学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提炼出她学术成长和学术成就的发展特点与特色。文后附有叶叔华年表和主要著作目录。

  不同于其他人物传记,本书侧重于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过程,坚持规范、严谨、客观的原则。作者为天文学相关专业的研究工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尽量避免个人主观情感对人物事件和学术历程的影响,力求将真实、客观的历史和评价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在充分挖掘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撰写过程中多次对叶叔华院士本人及其家人、同事等进行采访,确保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书中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本书兼具专业性和科普性,不仅适合相关天文学专业的研究者阅读,也适合想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大众读者。

  图文来自《经纬乾坤:叶叔华传》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美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