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光:王大珩

大美科学 2019-01-31

  

  王大珩获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表彰,公示中对他是这样评价的:在他的领导下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首台航天相机,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1986年3月,他会同其他3名科学家提出“863”计划建议并获中央批准,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促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王大珩(1915—2011),著名光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

  1915年2月26日,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王应伟是一位天文与气象学家,早年旅居日本,回国后,先后在北京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工作。

  王大珩读中学时,常跟随父亲到观象台观测天文和气象,对使用科学仪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少年时的科学熏陶及父亲的培养,对王大珩后来研究应用光学和光学玻璃,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事业与仪器制造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青岛九中校史馆珍藏的王大珩当年的学籍表

  英国学习工作十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1936年,王大珩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应用光学硕士学位;1941年,雪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光学仪器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仪器的核心材料的光学玻璃,其熔炼技术备受关注,且属高度机密。

  1942年,王大珩毅然放弃了获得博士学位的机会,应聘到英国昌司(Chance)玻璃从事新型光学玻璃的开发研制,他认为这是可能掌握关键技术的难得机遇,对国家极其重要。在英国学习与工作的近10年间,王大珩大部分时间用于光学玻璃研究,在英国的工作经验,为后来国内玻璃配方、退火及测试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很多研究方法在我国光学玻璃研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6年,王大珩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时刻心系祖国的王大珩决定回国,为国家的强盛效力。1948年,他回到上海,后辗转到大连,参加大连大学的创建,并主建应用物理系,任系主任,依靠自制仪器为全校600余名学生开设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程。

  开创中国光学事业新纪元

  1951年,王大珩接受中国科学院延聘筹建科学仪器研制机构。通过他在东北地区调研后,提出相关建议,1952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在长春成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后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

  在他的领导下,该所逐步在国内建立起现代化仪器的各种技术学科基础,在早期研制出我国第一蜗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打破了当时对精密仪器制造的神秘观点,对推动我国仪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注重学科的建没,培养了一批富有朝气的青年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队伍,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光学科技人才;使长春光机所成为国际知名的从事应用光学与光学工程的研究开发基地,成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1951年3月25日,王大珩参加东北精密医疗仪器厂第一次筹备会

  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王大珩作为所长,顶着巨大的压力,保证了长春光机所所有军工项目的研制,不仅为两弹一星提供了高质量的光学设备,而且开创了我国自行研制大型精密光测设备的历史。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今天世界大国的地位。

  王大珩用自己的智慧和满腔的热情实现了父亲和自己两代知识分子科技强国的梦想。1999年9月,因其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王大珩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王大珩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1978年12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领导班子成员合影(右二为王大珩)

  

  1974年,中国激光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考察激光技术(王大珩:一排右三)

  

  1980年5月,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左三为王大珩)

  

  1994年2月,王大珩在基地光测设备前

  

  1994年5月,王大珩出席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建所30周年所庆活动

  

  1999年,王大珩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共同倡议,让“863计划”光耀中华

  1983年,王大珩调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此后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关注他一手开创的光学事业,而是投向了整个中国科技的发展。恰逢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说,试图通过建立战略防御体系,促进国防科技的发展,进而带动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确保21世纪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几乎整个世界都为之行动起来。

  而当时中国在迎来改革气息的同时,也真切意识到了与世界的差距。身为一名有着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科学家,王大珩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与陈芳允、王淦昌、杨嘉墀商量后,决定一起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建议由王大珩起草。

  邓小平对建议给出的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不久,根据他们的建议,我国制定了高技术研究计划纲要,计划选取了生物、信息、自动化、能源、材料等七大重要的高科技领域。跟踪国际先进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由于提出建议与邓小平批示的时间都是1986年3月,所以简称为“863计划”。

  

  “863计划”的4位倡议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863计划”实施年以来,我国在高科技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而且在有些领域占据了一定优势,如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在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国际高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均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拥有了大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培养了数万名高技术人才。“863计划”已经由最初的跟踪起步到目前蓬勃发展时期,成为我国高技术的象征。

  

  1994年,“863计划”主题专家组与顾问合影(一排左五为王大珩)

  

  王大珩参观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0周年成果汇报展

  

  2001年荣获国家“863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左为杨嘉墀,右为王大珩)

  除“863计划”以外,近些年来,王大珩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1988年,建议开展激光核聚变研究;1992年,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并最终促成1994年中国工程院的建立;1993年,提出加强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纳米技术研究的建议;1995年提出振兴中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2000年,提出尽快启动汽车集成电脑项目的建议;2004年,回复对“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发展纲要”的征求建议。

  

  1992年4月,王大珩与张光斗、师绪昌等联名向党中央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建议

  

  发起成立中国工程院的老科学家们,左起罗沛霖、王大珩、张光斗、侯祥麟、张维、师昌绪

  关心光学人才培养,“桃李满天下”

  王大珩热心教育事业,特别关心国内光学专业人才的培养。1952年,在他大学设立光学仪器专业的建议下,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得以设立;1958年,倡导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光学专业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兼任院长,亲自制订教学大纲,讲授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等课程;1978年,受中国科学院委派,筹办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现为哈尔滨理工大学),兼任校长。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吉林理工大学)建校初期,王大珩为学生上课

  得到过他指导以及在学术上受过他的教益的人,遍布全国,他对年轻人的培养,注重学术思想的启发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很多已成为光学界知名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光学学科的发展与王大珩密不可分。

  

  王大珩在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现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师生在一起

  

  王大珩与蒋筑英在一起研讨(1965年,蒋筑英到长春光机所,成为王大珩的研究生,并选定了光学传递函数这一开创性研究课题,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

  

  王大珩与马祖光在交谈

  

  王大珩与陈佳洱在一起。1950年,陈佳洱就读于大连大学工学院时,王大珩任物理系主任,陈佳洱多年后回忆:他(王大珩)把我引入物理学大门。

  毕生心血,只为中华之光

  1985,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首届技术科学成就奖;1999年9月,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获得国家“863汁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众多荣誉,却也难以总结王大珩为祖国的光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2002年3月28日,一颗发现于1997年2月15日、编号为17693号的小行星,在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后被命名为“王大珩星”。一颗星,是一种精神在宇宙中永恒的留存,而王大珩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审时度势、传承创新、寻优勇进”,亦将代代相传。

  

  王大珩星的运行轨道

  作者:宁远

  科技自媒体编辑/撰稿人,擅长科技人物访谈和科普文章写作,撰文30余篇。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大美科学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