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6b63e5a15be4db19ed5adaae7fce9a020170905102741.jpg

可恶而发人深省的实验:没妈的猴会选食物还是怀抱

网易科技报道 2017-09-05

  哈里·弗雷德里克·哈洛(Harry Frederick Harlow,1905年10月31日- 1981年12月6日)是美国心理学家,以他的母婴分离、依赖性需求以及恒河猴的社会隔离实验而闻名,后者表明了照料和陪伴在社交和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他的大部研究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完成,在那里,人文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与他一起工作了很短一段时间。

  20世纪50年代,哈洛开展了著名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这不仅在灵长类动物学上,而且对有关依恋进化的科学是个里程碑。哈洛自己不断地将他的实验对象与人类儿童进行比较,新闻报道普遍将他的研究结果视为对人类爱情及其演变的主要论述。这些有关猴子母爱的实验强烈地影响到人类社会中母亲和婴儿任何形式的分离,包括收养以及一般性的抚养孩子。

  在他的威斯康辛大学的实验室里,哈洛探索了爱的本质,旨在阐明婴儿和母亲之间建立关系的最初根源和机制。首先,他证明了母爱是情感上的而非生理上的,从而支持了收养友好理论——对于心理健康而言,连续性的“养育”是一个比“自然生育”更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其次,哈洛的试验表明,人的依恋能力与早期生活中的关键时期密切相关,在此之后,很难或不可能弥补最初情感安全感的丧失。这一有关依恋关键时期的理论,证实了在出生后尽快将婴儿与养父母放在一起是明智的。哈洛的研究提供了实验证据,证明了心理上的父母的重要性要超过生物学父母,同时强调了在婴儿期后收养孩子存在更大风险

  “母爱”的实验(一)

  哈洛是如何建立他的有关爱的科学理论?他将出生几个小时后的幼猴与母亲分开,然后安排由两位替代的机器母猴“饲养”这些幼猴,两位机器母猴都配备了能喂牛奶的瓶子。一位机器母猴是用铁丝网制做的(称为“铁丝妈妈”)。另一位机器母猴也是用铁丝网制做的,但身体用柔软的毛巾布所覆盖(称为“软布妈妈”)。哈洛的第一个发现是,那些可以选择母亲的猴子更多时间粘在“软布妈妈”的身上,即使它们所需的营养来自于“铁丝妈妈”身上的瓶子。这表明,婴儿的爱并不是简单地对生理需求满足的反应。依恋并不是主要源自于饥饿和干渴。它不能被简化为哺乳。

  “母爱”的实验(二)

  然后,哈洛改进了他的实验,并进行了第二个重要的观察。他把幼猴分成两组,让它们在两种类型的母亲之间没有选择,所有的猴子都喝等量的食物,而身体以同样的速度生长。但相似之处仅仅在这里。那些与“软布妈妈”有过柔软、有触感接触的猴子,其表现与那些母亲是由冷硬电线制成的猴子有很大不同。哈洛推测,第一组的成员从“软布妈妈”那里获得的心理资源即情感依恋中受益,而这对第二组成员来说是不能得到的。“拥抱”为婴儿提供了保障和安全感,让他们的正常发展走上了正轨。

  “母爱”的实验(三)

  哈洛究竟观察到了什么,使他认为情感依恋对婴儿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差异呢?当实验对象被奇怪、发出巨大声响的物体所吓到,比如泰迪熊打鼓的时候,由“软布妈妈”所抚养的幼猴与它们的母亲进行身体接触,摩擦着母亲的身体,最终平静下来。哈洛因此推断,它们把自己的母亲当作“行动的心理基础”,让它们在最初的恐惧感消退后仍然保持顽皮的性格和好奇心。相比之下,被“铁丝妈妈”所抚养的幼猴,在害怕的时候并没有退却到它们母亲身的边。相反,它们会倒在地板上,不停地抓自己,身体来回地摇晃,惊恐地尖叫。哈洛指出,这些活动与自闭症儿童及患有精神病的成年人的行为非常相似。对于精神健康和疾病,依恋及其丧失表现出可怕的影响力。

  在随后的实验中,哈洛用猴子证明“迟来总比不做”并不是一个适用于“依恋”的口号。当哈洛把出生刚一个月的幼猴与他的母亲完全隔离,杜绝它们与母亲或任何类型的替代母亲接触,发现它们遭到永久性的情感伤害。哈洛和他的同事们重复了这些实验,让幼年的猴子在不同的时期处于无母爱状态。他们的结论是,如果仅持续了不到90天的时间,早期母爱剥夺的影响可能会在猴子身上发生逆转——这相当于人类婴儿出生后和母亲分离6个月的时间。在这一关键时期之后,对母亲或同伴的任何接触都不能改变猴子的反常行为,或弥补已经发生的情感伤害。情感纽带初次建立时期,对能否正常建立起情感纽带非常关键。

  对于像哈洛这样的实验主义者来说,只有在受控实验室条件下验证和发展起来的理论才应该称为科学。哈洛不是弗洛伊德的信徒。他批评精神分析是基于错误记忆的推测,假设成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必然起源于童年经历,并在解释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上过于随便。然而,哈洛的数据恰恰证实了众所周知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了生命初期母子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他的研究也是对优生学的否定。

  (刘春)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网易科技报道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