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科普中国微平台 2018-12-10

  本文专家:周晓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博士

  横在喜欢旅行的人面前的一大拦路虎就是——水土不服。食欲减退、恶心、腹泻、失眠、乏力随之而来,总是在最开心的时候大煞风景。

  “水土不服”由来已久,通常认为打乱规律的作息,特别是改变饮食,具有很大关联。

  肠道微生态的失调才是本质

  在人体肠道中,生活着种类繁多、数目惊人的肠道菌群。它们在维持人体正常消化吸收功能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肠道菌群由微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这些微生物的组成及相对比例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到一个新地方后饮食改变,影响了原来的肠道微生物,而肠道微生态的失调可能要为其中的“水土不服”症状负责。

  例如,习惯低纤维饮食的人,肠道菌群中厌氧细菌多,需氧细菌少,而喜欢高纤维饮食的人情况则恰好相反。

  

  曾有一个研究发现,日本人的肠道中含有一些能分泌特定酶类的细菌,这些酶能消化海藻中特有的含硫碳水化合物,而受试的美国人体内却没有发现这种酶。这意味着前者能够消化吸收这些碳水化合物,后者却不具备这种能力。研究者认为,日本人的日常饮食中,每天要摄入14克海藻,是饮食习惯的不同造成了美国和日本受试者肠道内的微生物组成不相同。

  一场远赴他乡的“换水土”实验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人员在肠道菌群可塑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揭开了肠道菌群在“水土不服”症状产生、发展和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研究团队招募了10名志愿者,从北京出发,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停留了6个月,然后返回北京。

  通过使用高密度采样的策略,收集了志愿者的粪便样本,记录他们详细的饮食信息。对粪便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人类肠道菌群在较长时间跨度内受饮食改变而发生的变化规律。

  肠道菌群跟着食谱发生变化

  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逗留期间,志愿者成员消费了更多的西方饮食:鱼和海鲜、乳制品和精制谷物,这与他们在北京的饮食习惯大不相同。结果发现,这些食物的消耗量增加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有明显的关系。

  此外,跨国志愿者肠道菌群之间的变换通常可以在1个月内完成,并且志愿者肠道菌群有特定的变化趋势。这次的实验证明了,饮食长期的转变可改变肠道菌群,而饮食的恢复也可使肠道菌群恢复。这说明了肠道菌群具有双向可塑性和强大的弹性。

  研究团队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对肠道微生物组相关疾病的临床实践发挥指导性价值:

  首先,它指出针对胃肠疾病的诊断,应考虑饮食习惯和可能的旅行记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第二,对于临床的一些治疗,如粪便移植和抗生素治疗中,应利用更长的时间来监测治疗效果,因为肠道微生物群落具有很强的弹性。

  肠道菌群不仅与“水土不服”有关

  “水土不服”在医学上其实并不是一个明确的诊断名称,而是一组症状的集中表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内的微生物与许多疾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例如II型糖尿病,肝硬化,结直肠癌和自闭症等疾病。

  微生物在疾病中扮演的角色这一神秘面纱正在逐渐被揭开,使得我们可以极大的了解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并作为治疗手段来干预和治疗相关疾病。

  所以,

  请善待体内的“微生物居民”,

  它们可是你保持健康的功臣。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微平台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