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通缉”的锥蝽有什么“罪”?或引发恰加斯病

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2018-07-18

  接吻虫资料照片

  据《昆明日报》报道,广州市疾控中心5日在其微信公众号“广州疾控i健康”发布名为《我们需要你帮忙,找虫!找人!》的文章,文中所说的虫子便是锥蝽。大洋网介绍,此次广州市寻找锥蝽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本地锥蝽是否携带有病原体锥虫。那么,锥蝽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兴师动众”地寻找它呢?

  据东方网报道,锥蝽因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锥蝽的若虫和成虫都会吸食人血,因为专门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所以也被称为“接吻虫”。

  之所以这么“兴师动众”地找寻锥蝽,是由于这种昆虫可能引发恰加斯病。金羊网介绍,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美洲锥虫病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由克鲁斯锥虫引起,主要传播媒介为吸血猎蝽,于1908年由恰加斯医生发现,故称恰加斯病。该病隐匿性极强,人类感染后不容易被发现,隐匿期长达20~30年,难以被发现,重症患者预后不良。急性期有发热、颜面水肿、淋巴结炎、贫血等;慢性期常有心肌炎、心力衰竭、巨食管炎、巨结肠及肺、脑栓塞,猝死等。如未能及时治疗,将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同时,该病确诊率低,无疫苗可以预防,并且到病程晚期没有特效的药物,因此,有学者把它称为“新型艾滋病”。(黄越)

  本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304)医院八一大楼门诊部主任彭国球进行科学性把关(专家领域:健康养生类、临床医学类、心理医学类)。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