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与遗传、饮食有关 观察大便状态可有效预防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2018-08-14 |
提到肠息肉,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不少肠肿瘤患者都不知晓自己肠道中的肠息肉可能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那么,肠息肉到底是什么呢?导致肠息肉的原因有什么?肠息肉的症状有哪些?人们又该如何检查是否有肠息肉呢?
炎症刺激、基因遗传和不良饮食习惯等均会引发肠息肉。《吉林日报》介绍,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因为肠道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也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
此外,肠息肉的形成还与基因遗传和饮食习惯相关。《羊城晚报》报道称,有的人有大肠息肉的易患基因,所以有家族遗传的倾向,父母有,孩子也避免不了。当然,个人的饮食习惯也会造成肠息肉的形成,比如喜欢吃油炸食物,红烧肉等,容易长息肉,人体如果摄入的脂肪量在整个饮食过程中超过40%,也会导致在结肠和直肠中形成息肉。另外长期便秘的人也会容易长息肉。
一旦出现便血、腹痛、黏便液、便秘等症状,人们就应该多加注意。金羊网提到,以下症状提示可能患有肠息肉:
1.便血:最易于痔疮混淆。肠息肉的出血常是混杂在大便中间的,呈暗红色;痔疮引起的便血多是在大便后滴血,血色为鲜红色。
2.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或出现便秘,不明原因的腹泻等。尤其是便秘和腹泻交替反复出现,并伴有腹痛。
3.大便形状改变:息肉压迫粪便,大便形状会变细,或是出现扁形,中间有凹槽,有的还会出现血痕。
但需注意的是,对部分人而言,肠息肉不会有明显症状。人民网报道称,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异常。
想要发现肠息肉最直观的办法即肠镜检查。山西新闻网报道称,常见肠镜检查可分为:普通白光内镜,主要用于发现、诊断肠息肉;以及染色放大内镜,是把0.2~0.4%靛胭脂溶液喷在肠息肉表面,结合放大内镜,就可以有效的观察肠息肉表变的先关分型,能够判断病变性质、浸润深度等。用过染色放大内镜,可以决定是否能进行内镜下治疗。肠镜能观察到直肠、全部结肠以及回肠末端的肠粘膜情况,还能够看到肠息肉的形态、颜色等,能从息肉表面的形态、色泽和微结构(腺管及微血管分型),非常有效地判断息肉的性质。(周梦)
本文由北京佑安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李鹏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